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寄宿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寄宿幼儿在园的情感发展现状

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从受家人万般宠爱的家庭,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其在心理上的失落、无助、焦虑是必然的,家长和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各种情绪、情感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一、寄宿幼儿同样渴望亲情关爱

温岭市中心园是一所寄宿和日托兼容的幼儿园,其中寄宿的幼儿近500人,他们在幼儿园一住就是十二天,过着与父母和外界完全隔绝的日子。在这十二天里,大多孩子会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翘首以待父母来园接回的日子。每到寄宿的第二周,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的有些孩子在自主活动时会掐着手指与小伙伴算计着回家的日子;中班的有些孩子缠着老师喋喋不休地说着“老师,明天就可以回家了吗”;而小班的孩子则会不知所措、自言自语地说着“老师,叫我的爸爸妈妈早点来接我”。尤其是到了日托孩子离园、晚上就寝、早上早起这些敏感时段,孩子们这种依恋情绪表现得特别明显。可是在寄宿制幼儿园中,孩子们的这种依恋和情感需求却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此时有些孩子们就难免会有一些猜想: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产生对家长的不信任,回家时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像以前那样和家长亲近了。我们在与个别家长的访谈中得知,有些孩子连晚上做梦也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有些孩子会在睡梦中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在我们的办园历程中,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现象。下面的案例就是寄宿孩子当中的一些真实的小故事。

案例1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宣宣这个学期从日托班转到我们班寄宿,在入学了解时,据他父母和日托班老师说,宣宣是一个比较活泼可爱的孩子,很逗人。但一个星期下来,我们发现宣宣的动作比较慢,总是慢吞吞、心不在焉;宣宣本人变得沉默寡言,也不和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发呆,原来的活泼劲儿不见了。老师们就经常坐下来和这孩子聊天,问他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宣宣可怜巴巴、焦虑地告诉我们,说怕自己以后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寄宿半个月后,我们发现宣宣由于入园方式的改变,缺失了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不信任,还产生了焦虑情绪。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跟他妈妈沟通,叫他妈妈空余时间到幼儿园来看看孩子,跟孩子说说话,周末回家多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用亲情感染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最爱他,打消他的顾虑……

案例2 最近发现依依每次上幼儿园都要哭闹,而且搂着爸爸的脖子死活都不肯放手,嘴里还会大叫着“爸爸早点来接我,爸爸早点来接我”。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画“我的爸爸”,看见依依的画纸上黑乎乎的一大片,隐约可以看出黑乎乎的下面是一个变形了的人物。老师就问:“依依,怎么不好好画?”孩子看了老师一眼,低下头默不作声。老师继续说:“看,你都把爸爸画成啥样了,爸爸会不高兴的哦。”没想到她抬起头气呼呼地说:“哼!反正爸爸不要我了,我也不要爸爸。”老师被孩子的这句话吓了一跳,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做皮革生意,平时都很忙,根本没时间陪孩子。依依两周一次回家也都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孩子一次次渴望与父母的相处,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亲情的缺失渐渐使依依产生了这样行为。

这是两则带班老师撰写的工作日记,从中可以反映出寄宿幼儿在情感发展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这两个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寄宿幼儿并不是“特殊材料”的儿童,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同样渴望亲情的关爱。在全国这么多的寄宿制幼儿园中,这样亲情缺失的案例又有多少呢?

二、寄宿幼儿在情感发展上的常见问题

通过我们多年对连续寄宿在幼儿园的孩子的表现的观察,以及通过与老师的访谈和幼儿的交流所积累的信息,我们发现连续寄宿幼儿在情感发展上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逐渐与父母产生情感隔膜,与亲人缺乏融洽关系

很多父母说,长期寄宿的孩子回家后与父母不大亲热了,以前总是叽叽喳喳围着大人转的小不点儿,现在变得沉默了,老是独自一个人玩,也不和大家多交流。父母的心开始觉得空荡荡的,孩子以前那份缠人的感觉到哪儿去了呢?本来想着孩子周末回家,可以享受一下难得的天伦之乐,家里有了孩子,会更热闹一些。可是,有些寄宿孩子回家后,更多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冷淡和沉默,没有了小孩的天真与活泼。

(二)容易产生对父母亲的不信任,缺乏亲情安全感

童年时期的孩子们最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悉心照顾和陪伴,寄宿幼儿由于十二天不与父母接触,对父母接他回家产生了深深的期盼,对亲情产生了极大的渴望,而这份期盼与渴望总不能及时地得到满足,渐渐地孩子对这份亲情产生了怀疑,内心感到不踏实、不安稳。一些孩子在入园时,会哭着对妈妈提出早点来接自己、明天就来接等要求。明明妈妈答应了,可是到时间了,妈妈还是没有出现,这时,孩子难免产生父母不喜欢自己了,才把自己放在幼儿园寄宿而不来接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对长辈产生不信任,导致亲情安全感慢慢地丧失。

(三)情感压抑,孤僻易怒,社会交往能力受到抑制

寄宿制学校为了保证安全,在连续的寄宿生活中,孩子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封闭而且固定,活动范围相对狭小(仅限于幼儿园),社会互动对象固定,缺少与父母、亲友、社会上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再加上有时候幼儿又不把幼儿园里的老师当成贴心朋友,孩子在情绪、情感上的需求找不到倾诉和求助的对象,对亲情的渴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样长期压抑的亲情渴求容易导致一些孩子沉默孤僻,不太愿意和他人交流,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损坏物体、与人打闹以发泄自己的情绪的行为。这种消极的交往方式如果成为孩子在寄宿制幼儿园的常态,将直接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其性格发展。

(四)缺乏对家人的感恩之心,反哺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寄宿客观上剥夺了孩子们感受家庭温馨的机会和时间,幼儿家庭观念淡薄,家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缺乏完整的体验。孩子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把自己孤零零地放在幼儿园有不满情绪,只知道父母赚钱让自己上幼儿园学本领,体会不了这也是父母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经过慎重选择后对孩子关爱的一种方式,更体验不到这是亲情之爱。当孩子认为父母就是为了挣钱而不管自己,看不到父母为了其接受良好教育而做出的努力和付出,也不能很好理解父母的难处,亲情便会慢慢地淡漠,孩子的感恩之情将逐渐淡薄。

(五)自信心减弱,性格比较怯懦

幼儿在家庭中是大家关爱的中心,其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大家的关注,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有时可能会比较顽劣,但在家中表现得很自信。到了完全封闭的寄宿制幼儿园,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呵护和照顾,幼小的他们一下子被搁在了一个集体当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以往依赖的人群不见了,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己什么都不行”的不良认知,导致孩子经常会做出躲着、藏着、掖着的动作,显得比较怯弱。孩子不但不自信,情感上还比较敏感,教师在教育时,稍不注意就会使幼儿表现出很委屈的情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