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寄宿制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寄宿制幼儿园加强亲情教育的策略

从寄宿孩子情感发展现状看,家庭缺位和亲情失落是孩子情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幼儿园若不采用适当的策略去改善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亲情的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对周边人、事、物的看法,也可能会影响其成年后婚姻和家庭的组建。寄宿制幼儿园教师必须正视家庭隔离对幼儿造成的影响,通过创设家庭式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开展合理开放的教育活动、密切家园合作等方式加强亲情教育,弥补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缺欠,培养“完整”、健康的儿童。

一、改变接送模式,缩短在园寄宿时间

与亲人在一起,充分感受亲人的关心和呵护,体验家庭的温暖亲情,这是每一个孩子心中天生就有的期盼。温岭市中心幼儿园原来实施的是半个月接送一次的接送模式,在十几天里,孩子们一直与老师、同伴在一起,从我们的切身体验来说,时间的确太长了,这么小的孩子长时间见不到亲人,会严重阻碍孩子的亲情体验。

与亲人能经常见面、互动是亲情培养的必要条件,对寄宿制幼儿园的管理而言,接送时间的调整是加强亲情培养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尝试缩短孩子在园时间,改变每十二天接送的模式,实施每周接送,周一来园,周五回家,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家的温暖。我们在接送模式改变前,首先对家长开展了正确的育儿指导,大力宣传家庭、社会、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效应,着重强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并邀请省特级教师王芳园长就孩子的“亲情、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家长进行了讲座指导,将优秀的家教经验与家长分享。让一些因为工作忙而没有时间带孩子、有空余时间也不想带孩子的家长,逐渐改变思想意识,树立自己的孩子就一定得亲自教养的观念。通过宣传与教育,大部分家长慢慢地理解并认可了我们对接送时间的改变。接送方式改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针对亲情教育的关注点设计相关问卷,组织寄宿家长参与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分析了解改变接送时间对幼儿亲情培养的推动效果。

接送模式改变后的家长问卷调查

一、幼儿园将两周接送改成一周接送后,孩子回家的情绪表现为:

1.比以前快乐( )

2.和以前一样( )

3.比以前不快乐( )

二、采用这种接送方式后,你和孩子的交流有增加吗?情感更加融洽吗?

1.有( )

2.无( )

3.一样( )

三、你觉得这种接送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亲情培养吗?

1.有利于( )

2.不利于( )

四、每周接送后孩子和家人更亲近吗?

1.是( )

2.不是( )

五、请您记录和孩子相处时让您感动的几则小故事。

六、您用什么办法增进与孩子的沟通。

七、您觉得亲情培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或良好性格的形成重要吗?为什么?

八、采用这种接送方式后你孩子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通过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家长访谈,我们发现:改变接送时间后,孩子们回家后比以前快乐,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在增加,亲子情感也更融洽了。父母还告诉老师:采用这种接送方式后,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人也开朗多了,还会喋喋不休地告诉父母:我在幼儿园住四夜就可以回来了,我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家、一个是幼儿园,真好!有些家长还在调查问卷上表示,自己的孩子比以前会关心家人,比以前听话,知道星期五妈妈就可以来接自己了,孩子脸上总是流露出灿烂的笑容和一份甜甜的爱意,而孩子以前老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总是一副焦虑不安的样子。

与教师交流访谈中,大家纷纷说道:孩子所需要的父爱、母爱别人无法给予,因此家长角色无人能够替代,哪怕是最优秀的老师。缩短寄宿时间后,父母就有更长的时间陪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很重要;孩子们参与一日各个环节的活动更加主动积极,并且也乐于与同伴交往,孩子们情绪更加愉悦,攻击性行为也减少了;孩子们的分离焦虑有所减轻,来园哭闹现象明显减少,安全感、自信心和亲情感都在提升;改变寄宿时间后,孩子们更喜欢上幼儿园了;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后,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可见,缩短寄宿时间有助于满足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亲情的发展;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更多的快乐和亲情;不但能让家庭洋溢着温暖与幸福,也为寄宿制幼儿园的相关育人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开展多元亲子活动,密切亲子关系

幼儿园和家庭都担负着亲情教育的重任,亲情教育不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就能独立完成的。所以,以家园互动的形式来开展亲情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和意义,家园互动开展幼儿亲情教育,有利于教育的连贯性、实效性、互助性、一致性。陈恺.家园互动有效开展幼儿亲情教育[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8(1):241-242.我们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就是家园互动开展亲情教育的一种尝试。亲子活动指孩子和自己父母在幼儿园中一起参加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孩子和父母互动密切,家庭团体味儿特浓。亲子活动往往洋溢着亲情,洋溢着温暖,孩子在亲子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帮助与关心,感受到家的幸福。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和父母一起活动,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抚、触摸。工作繁忙的父母亲能到幼儿园来,陪伴自己,一起参加活动,是很多孩子内心的期盼。牵着父母的手,让幼儿园的同伴们认识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感受亲情最好的方式。对于寄宿制的孩子而言,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是亲情培养的最好途径。在寄宿制幼儿园相关活动的安排上,我们有计划地设计并组织开展各项亲子活动,如亲子手工活动、体锻游戏活动、亲情生日会、亲子联谊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既在时间上为寄宿孩子创造与父母一起活动的机会,又极大地丰富了亲子联系的内容,还帮助孩子和父母在互动中体验亲情、加深情感。

(一)亲子手工活动

亲子手工活动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讨论,一起构思、制作的手工活动。这种活动既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又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为了完成好手工,一家人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思维不断地碰撞,又在碰撞中不断地理解、接纳对方的想法,亲子间的个性和共性都得到了融合和张扬。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亲子手工活动,每次活动父母和孩子都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如图1-1中看似简单的粘贴活动,其实也是在亲子间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照片中展现的是孩子开心地贴、父母开心地帮忙的画面,就在这样看似简单的一来二去的过程中,亲情得到了巩固和升华。

孩子们看着父母为自己的活动忙前忙后,感激之情虽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内心的情愫却是自然产生。我记得中二班禾禾小朋友特别喜欢帆船,亲子活动时就决定制作帆船。前一天,他的父亲就与他一起买卡纸,找螺丝,还一起将制作步骤画下来。第二天,一家人带着材料与工具来到幼儿园,小家伙看着示意图有板有眼地制作了起来,而父亲在旁边指导着,母亲在旁边拍摄,多么亲密的一家人啊!虽然是幼儿园的一个小活动,但是全家总动员,小家伙乐着呢!

图1-1

(二)亲子趣味游戏活动

幼儿园亲子趣味游戏活动,既能锻炼孩子某一方面能力,又能突出家庭的团队力量,让孩子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体验父母的关爱。在孩子寄宿期间,我们定期开展亲子游戏活动,活动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配合与协作,更是幼儿园大家庭的活动。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往往表现得更为自信,而且亲子关系也更加密切与融洽了。为此,我们幼儿园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如“快乐爬爬爬”活动(见图1-2)。

游戏材料:自制纸箱、糖果、面具

游戏玩法:

孩子站在起点的圆圈里(家里),爸爸妈妈站成一横排,抱着孩子一个接一个传递,孩子到达对面的家(纸箱),找到纸箱做好准备,所有幼儿到达后成一纵队把纸箱当成坦克,开过爸爸妈妈用手搭成的山洞,一直到挂着糖果的墙边,此时爸妈在孩子钻完山洞后赶紧到小树林边找到面具戴好站成一横排。孩子把糖果摘下,然后躲在纸箱里,手膝着地爬往爸妈处,把糖果喂给他们吃。孩子喂完糖果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将纸箱和本班其余家庭的纸箱连成一列火车开回起点。

游戏规则:

(1)每一组全部孩子传递完后才能把纸箱当成坦克钻过山洞。

(2)火车回来时要求全班家庭一起回来。

图1-2

这样的活动多有意思,孩子们各个喜爱颜开。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父母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孩子们也在游戏中体验着与亲人在一起的快乐,在笑声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孩子的快乐笑脸无不传达着:我的爸爸妈妈最疼我,我的爸爸妈妈最棒!

(三)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指的是家长在预定的半日时间内走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空间,与孩子、老师近距离接触,了解幼儿园半日活动,观察孩子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并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生活(见图1-3)。这个半日虽然让很多的家长牺牲了经商的机会、上班的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可是宝贵的半日。因为在这半日时间里,他们能与父母一起学习、生活,能有机会把自己最棒一面展现给父母,所以他们会更加自豪地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加投入地表演游戏。在半日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这就是关爱,就是亲情。虽然寄宿在幼儿园,但是父母可以来看自己学习,这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半日活动能让孩子们更加相信爸爸妈妈爱自己,老师爱自己,这是孩子们在半日活动中的心声。

图1-3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帮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生活,结合自己看到的孩子在园的真实表现,对寄宿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师要求的良苦用心会更加理解,以后开展家庭教育就更具针对性,也会更加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亲子联谊一日游活动

寄宿孩子的家庭很多是事业型家庭、经商型家庭,父母长年忙碌,孩子从寄宿制幼儿园回家后,和他在一起的往往都是爷爷奶奶等长辈,身边缺少父母、小伙伴。长期下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会越来越淡。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强烈希望恢复两周接一次的寄宿模式,担心孩子回到家里没人陪伴。另外,有的家长反映,他们也想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不知道怎么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思考:如何搭建平台,让这样的家庭通过幼儿园的组织,拥有更多的亲子相处机会。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计划组织孩子开展亲子联谊一日游活动,让同班的孩子、家长一起外出郊游,实现亲子交流、家长交流、同伴交流,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助推亲情的培养。于是,我们与旅行社联系,由他们组织一日郊游,并让每一次郊游富有活动意义,成为孩子们永久的亲情记忆。图1-4是大一班孩子与父母去玉环一日观光所拍摄的照片,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家长们也觉得非常有意义。交流中有家长说:“看到自己的孩子能那么开心地融入活动,比自己赚了一大笔钱都要开心,放弃一天的生意又有什么可惜;家庭联谊活动这个平台搭得好,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以后,要多陪孩子出来,还是孩子重要啊。”

图1-4

(五)亲情生日会

亲情生日会指的是由幼儿园教师与孩子们共同组织的小寿星生日聚会,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参加,让孩子一家和全班小朋友一起过个有意义的生日。寄宿的孩子尽管远离家庭,但是他们内心是非常希望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父母的祝福;其实父母也有一样的心理需求,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到了孩子生日的那一天,也希望有机会和孩子一起过。于是,我们就创造条件,举行了亲情生日会活动,让孩子们和父母在幼儿园过生日,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远离家庭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牵挂和关爱。当然,对于亲情生日会,我们要求在幼儿园与父母、小朋友一起过生日不攀比,也不搞特殊,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和培养亲情。到孩子的生日了,爸爸妈妈会来看他们,爸爸妈妈会买来蛋糕给向他们祝贺生日,在老师、家人、小伙伴的欢笑和祝福中,孩子们能更好地体验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家的温暖。在我们幼儿园里,寄宿孩子的亲情生日会经常举办,而且老师还会和家长一起策划,亲情生日会形式多样,经常能给孩子们意外的惊喜,每当生日歌唱起,教室成为爱河,孩子在爱河里徜徉,这也成了寄宿制幼儿园的一道风景线。下面是教师亲历亲情生日会的记录,可见教师对此感慨颇深。

每次小朋友在幼儿园过生日,孩子们都兴奋地等待着香甜的蛋糕、甜甜的祝福,教室里洋溢着温馨与幸福。一大早,家长就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他们要好好地和我们一起为他们的孩子祝贺生日。和家长一起为孩子过生日,有时候我会感到一丝丝的不自在、一份压力……

午睡起床后,大家就满怀欣喜地为这孩子举办生日会……他的家人就拿着相机等在旁边,非常开心地期待着生日会的开始。当听到小朋友们一个个积极地为孩子送上生日祝福时,家长的脸上浮现出一阵阵的笑意,家长的那份自豪和喜悦是那么自然和具有感染力,让我慢慢地融入到大家的一片欢笑中,从而渐渐地放松自己。小寿星也不时地瞧向父母,那份激动溢于言表。看着家长起劲地帮忙分蛋糕、不时地让其他小朋友多吃蛋糕的样子,看着小寿星拉着父母的手激动自豪的样子,我发现家长的参与其实是件好事,一份浓浓的亲情在其间流淌,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浓浓爱意。

三、实施感恩教育活动,加强亲情联系

感恩教育是我们培养亲情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不懂得感恩的人,既找不着亲情的根源,也不会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情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的情形:一位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系鞋带,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说一声“谢谢”;孩子尿裤子了,老师急忙帮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为孩子准备了蛋糕和礼物,孩子高兴地接受着这一切,而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可见有些孩子对家长、别人给予的爱已经习以为常了,这种“感恩心的缺失”在寄宿孩子的身上更加常见。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制订了感恩教育目标、实施计划,致力于培养小朋友的感恩心,力图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学会感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对父母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都是感恩,如主动问候父母,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没有下班的父母,帮助家人招待客人,与小客人分享食品、玩具、图书……

(一)集体的感恩教学活动

我们幼儿园在学期初就根据各年龄段特征制订感恩教育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订丰富多彩的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内容。集体的感恩教学活动,是老师有目的的培养。孩子还很小,很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需要我们成人正确地去引领、去培养。而集体教学活动正是一个极好的平台,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升华其对家庭的感情,如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 今天我讲了一个关于小桃仁成长为大桃树的故事,在讲完故事后我问小朋友们:“小桃仁在长大成为大桃树的过程中,得到过谁的帮助呢?”孩子们大声地回答:“太阳的温暖,春雨的滋润,春风的鼓励。”“小桃仁真幸福啊,孩子们,你们现在长大了,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谁的帮助呢?”“妈妈,爸爸。”我又问:“还有谁呢?”“奶奶,爷爷。”“还有吗?”“……”“哦,他们是怎样帮助你的?”“妈妈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爷爷奶奶给我买东西吃。”“他们为什么帮助你们呀?你爱他们吗?你帮过他们做过什么事情吗?”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会自然萌发感恩之心。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引导孩子回家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拿拖鞋,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一个甜蜜的吻,让家人享受一份感动。

案例2“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云中太阳齐开放……”孩子们正在学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优美的旋律吸引着我和孩子们,整个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着……

“有什么办法让妈妈露笑脸呢?”

“我帮妈妈干活。”“亲亲妈妈。”“我给妈妈捶捶背。”

“妈妈的节日就到了,我们把这首歌送给我们的妈妈吧!”

三月八日,雨梦妈妈和我说起了悄悄话,“陈老师,雨梦回家给我唱了一首歌,她说这是送我的节日礼物,我感动死了”。即便是过了两天,雨梦妈妈仍然很激动,这就是感恩教育的成效。

(二)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开展的一个延续性的教育活动,尤其应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落实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中。所以,我们应开展及时性、随机性的教育活动。根据寄宿孩子的一日活动特点,我们注重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还经常围绕一日生活,开展情景表演、生活演练等活动,让孩子着实感受到爱与被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就像下面的案例所描述的一样,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时时有感恩教育的启迪,处处涌现感恩的心:

晚点心的时候,江老师把苹果一个个削好,分给孩子们。孩子拿走苹果,什么也没说。我走过去接过江老师手中的餐盘,故意装作不给的样子。孩子们对我的举动很是不解,我说:“其实呀,老师在等你们的一句话呢!刚才,江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有的孩子马上抢着说:“江老师帮我们把苹果皮削掉,还切好了。”孩子们马上明白了:“我们要说声谢谢。”我笑着说:“对了。”下午徐璐颖的水彩笔掉到地上,连欣昱马上帮她捡起来,这时徐璐颖马上说了声“谢谢”。对此,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有句话说得很好: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我们教师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三)节日专题感恩教育活动

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好契机,譬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我们紧抓这个契机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感恩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节日里,教育的氛围来自于全社会,我们和社会连接,和孩子的生活实际连接,对他们实施感恩教育,对孩子来说印象特别深刻,教育效果也特别明显。譬如“教师节”的时候,我们组织全体孩子开展“尊师爱师”活动,通过故事、图片、谈话、文娱活动等,让小朋友们更加细致地了解教师的工作,体验教师的辛苦,并引导孩子学会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将自制的爱心卡、自制的小红花送到老师的面前,并且还会深深地鞠一个躬,说声:“老师,你辛苦了!谢谢老师!”这样的节日专题感恩教育对孩子来说意义巨大,影响深远。

四、建设精神家园,提供情感栖息港湾

寄宿孩子在四岁就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生活、学习在班级这个陌生的大家庭里,一天二十四小时与同伴、老师相处,并持续五天。掐算时间,孩子每周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两天,他们更多地是和教师、同伴在一起。因此这个班级就成了孩子生活的一个新家庭。教师是“父母”,同伴是“兄弟姐妹”,大家就犹如一家人。虽然孩子与父母分离,但是孩子的亲情需要延续,渴望温暖的情感需要满足,此时就要靠我们教师用心给他们搭建班级环境中的亲情平台。因此我们强调建设班级精神家园,只有班级和谐、充满亲情,孩子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亲情,分享亲情。

图1-5

首先,我们在环境建设上,要求教师注意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区域建设更加强调家庭化,让幼儿觉得班级如家一般亲切温馨。

其次,我们努力构建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充分体现人际互动亲和力。教师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走进孩子的心里,给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亲切细致的支持和帮助,使孩子在寄宿制幼儿园,在情感上充分体验到安全、愉悦。

最后,班级四位保教人员之间要和谐,步调要一致。班级四位保教人员就如家庭中的父母,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着手班级精神家园建设,让家庭文化凸显于寄宿班级。保教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示范引领,让班级如家庭一样成为孩子温馨的港湾,让孩子的心灵在没有亲人陪伴的时候也能在这种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得到慰藉。

五、举办亲情一刻故事会

亲情一刻故事会,是指教师创设氛围,引导孩子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亲情故事,与全班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亲人、同伴的爱的活动。我们每班每天召开一次这样的亲情故事会活动,并将它作为一种常态活动加以开展与实施。每天到亲情一刻故事会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围坐一团,将自己和父母、同伴、老师、朋友之间的感人事件,通过自己的一段话,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这既促进了小朋友的回忆、感知与情感体验,也让在座的其他小朋友得到了感染与熏陶。有些孩子在絮絮叨叨中讲述了一些看似平凡但充满亲情的故事,经过教师的点拨,孩子会猛然醒悟:原来这也是爱。每天的亲情一刻,积累和丰富了孩子的爱心。

在亲情故事讲述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加以区别引导。我们引导小班的孩子说一些直白、简单、形象的故事,如“我生病了,妈妈陪我去医院看病,抱不动了还抱着我,不让我走路……宝宝喜欢妈妈,妈妈真好”。引导中大班的孩子们说一些内容更加丰富的故事,如“我长大了要当爸爸,我觉得爸爸最好了。爸爸爱我,我也爱爸爸。有一次爸爸生病了,妈妈说:你在家休息,我送亮亮上幼儿园去。爸爸说:没关系,我一定要开车送儿子上幼儿园,儿子今晚就住在幼儿园了,他会想我的。后来,爸爸真地送我上幼儿园,可是我看到爸爸身体真的很不舒服哦。长大了,我当爸爸,我也爱我的孩子”。在这样的真情叙述之下,在场的每一个人,怎会不被亲情所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