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精神 崇高的品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恽代英 革命青年的导师与楷模

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拼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狱中诗》


恽代英(1895.8.12—1931.4.29),江苏武进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青年的领袖和导师。1923年8月被选为中国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后被党委派至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总教官。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南昌、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


《狱中诗》是恽代英在被捕入狱、坚持斗争中为表明心迹而作。其中“楚囚”典故源于春秋时,有楚国人被晋国俘虏,仍带着南方楚国式样的帽子,表现对故国的怀念。这里笔者借用是说虽然被囚,仍保持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和理想追求,真可谓“不朽狱中诗,绝笔荡豪情”。

中国首个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恽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未能补实缺的清朝八品官,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并颇有旧学根底。父母从小便督促他学习古文和诗词。恽代英上了新式小学堂后,因文才出众被老师誉为“奇男儿”,并接触到西洋新学和民主思想,崇拜维新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自勉,决心冲破封建思想樊笼。

1913年恽代英随家人回武昌,在中华大学预科学习。1915年,他考入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适逢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问世,恽代英读后欢呼赞叹,称《新青年》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恽代英日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624页。,经常给陈独秀写信并踊跃投稿。1917年,恽代英发起组织武汉地区最早的进步团体互助社,1920年又创办了利群书社,成为长江流域宣传新思潮的重要阵地。1921年底,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风尘仆仆入蜀到泸县担任川南联合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引导大批青年出川参加革命。1923年,恽代英赴沪执教于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并于10月间同邓中夏一起创办了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恽代英在该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和几十封通讯。它犹如闪烁在漫漫长夜中的启明星,指引广大青年前进的方向,发行量迅速增至3万份。成千上万的青年正是手捧这份杂志并呼唤着“代英”的名字,去寻找党团组织,奔赴黄埔军校。

1926年初,恽代英到广州,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并兼中共党团书记,他以其雄辩的才能、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教育了广大革命青年,影响一大批黄埔精英。特别是他的演讲,激扬慷慨,在校内与周恩来并列为讲演最受欢迎的人,被痛恨他的蒋介石称为“黄埔四凶”之一。1927年初,他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工作,并成为精神上维系全体进步师生的核心,大批青年军官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被外界称为“赤子赤孙”。这些学员大多成为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核心骨干力量。同年5月,在党的五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7月间赴南昌参加组织起义。当张国焘以必须经过张发奎同意为由阻挠起义时,平时待人一向和善的恽代英拍案而起喝道:“如果你再动摇人心,我就打倒你!”张国焘:《我的回忆》(下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受挫后,恽代英乘小舟转移到香港。12月,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担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在激烈的战斗中,政府工作重任几乎全部压在他的身上。革命政府发布的政纲、宣言、告示等多出自他的大手笔。起义失败时,恽代英在总指挥部大楼中坚守到最后,同志们苦劝他潜伏下来撰写暴动史,留下革命的史迹,恽代英才被迫离开,转移到香港。

顶天立地血性奇男儿

人们最称道恽代英的,不仅是他的一手好文章、在万人大会上滔滔不绝的口才,更在于他的道德情操。1918年春,结婚不到三年、情感甚笃的妻子沈葆秀难产去世。他曾“跪于岳父前申明不复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此举不仅是怀念亡妻,也是向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挑战。他虽誉满天下,却拒绝众多提亲求爱者。“守义十年”后,恽代英约妻妹沈葆英到珞珈山上亡妻坟前,说明:“古人强迫女人守节,我坚决反对,而我为你守义,却是心甘情愿的。我要给那些歧视妇女、不守信义的人看:人间还有真情在。”沈葆英:《忆代英》,《长江日报》1981年8月31日第2版。随后,恽代英与长期敬佩他并由他引上革命道路的沈葆英成婚,才结束了十年“守义”。

1918年,为了抵制“日货”,一腔热血的恽代英“始剃光头”,他认为宣传反对日本侵略,就不应像当时的洋学生那样理日式“东洋头”(即短平头)。他长期坚持抵制“日货”,而国内用的理发推子又多是日本产品,便索性用传统的剃刀把头发剃光,此后,恽代英留下的照片中总是剃光头的形象。

1928年秋,恽代英被调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后调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协助部长周恩来工作。1930年春,恽代英从闽西指导工作回到上海,周恩来已去苏联,他发现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有盲动错误,就直言批评。李立三一怒之下,把这位老战友派到区里担任行动委员会书记以“洗刷错误”。恽代英是深度近视眼,面貌又像书生,本不适合到工厂,可是他仍不顾危险去那里联系干部。5月6日下午,恽代英在杨树浦路附近的老怡和纱厂门前等人联系工作时不幸被捕。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他化名叫王作霖。巡捕见恽代英戴眼镜并搜出自来水笔、手表,认为不像工人,作为共产党嫌疑犯加以逮捕。为了掩饰身份,恽代英机智地抓破了面孔,脸上青肿。由于他过去常在万人大会上露面,因而押转南京途中有些黄埔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认出了他,出于钦佩之情却相约决不指认。最后,恽代英被以“擅自开会”“携带危险宣传品”的罪名被判五年徒刑。当年8月间,周恩来、瞿秋白回国得知此事,批评了李立三,并派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送给法官5000元,使刑期改判为一年。

监狱中生活极其恶劣,囚粮夹杂着石子、沙子、稗子;开水也不够喝,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为了改善狱中生活,反抗虐待,恽代英不顾暴露的危险,出面领导难友开展斗争,终于改善了待遇。在狱中,他还编写了一本解释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的通俗工人读本。

1931年4月,恽代英的妻子沈葆英探监时,暗嘱他准备下个月出狱,不幸当月下旬顾顺章叛变,向国民党特务供出恽代英就关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4月28日,蒋介石令军法司长王震南到狱中核查,王震南拿出恽代英在黄埔军校的照片,恽代英轻蔑而自豪地说:“我就是恽代英。”由于恽代英面对劝降嗤之以鼻,蒋介石下令就地枪决。次日中午,恽代英高唱《国际歌》,走到狱中菜园的空地上,面对监刑者的大声号叫拒不向敌人下跪。他慷慨激昂地向身边的狱卒和士兵做了临终演说:“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第一个奉命开枪者被他的英雄气概所震慑,手发抖而扣不动扳机,执行官拉来一个姓朱的看守接过枪来行刑。恽代英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36岁的一代青年导师英勇就义。

中国青年的导师和楷模

20世纪20年代,对在封闭中沉睡千年而陷入停滞的神州大地,是一个长夜破晓的时刻。随着“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号角的吹响,世界上各种思潮如闪光的星体划过华夏夜空,引起了有血性、有思想的年轻一代的仰望追求。位于九省通衢的湘楚文化中心武汉,更是涌现出一代新思想的先驱,恽代英就是其中光辉的代表。

恽代英从18岁开始信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这种思潮当时在中国的小知识分子中有着广大的市场。历史上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恰恰是极端专制主义的伴生物,在反抗独裁统治时往往又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25岁的恽代英通过几年艰苦探索,终于在各种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由单纯追求“教育救国”变为革命救国,由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此后坚定不移地为此奋斗直至牺牲。大浪淘沙,他的这条人生轨迹,昭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改造旧社会斗争中的正确方向。

继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后,1923年恽代英主办的《中国青年》犹如闪烁在黑暗社会夜空的启明星,引导了大革命时期整整一代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此后,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一直延续至今。它成为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是中国大陆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最长的红色媒体。它的人物报道在国内期刊界有着公认的广泛影响,是最受广大青年欢迎的主流期刊。恽代英常讲:“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地为革命而奋斗。”言教与身教结合,以自己的奋斗奉献成为一代青年师表,正是他在那个时代里特别感人的地方。

恽代英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曾深情地缅怀他的意志作风和感人的说服力。1950年,周恩来为纪念恽代英殉难19周年题词,高度概括其一生:“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中国革命的“甘地”和“苦行僧”

恽代英既具有超人的坚定意志又甘愿苦行。1927年南昌起义军冒酷暑南征不久,开小差和落伍者便占了近三分之一。为激励士气,身为宣传委员会代主席的恽代英身患肺病,却把配给自己的马让给病号,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步行。他每日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用来擦汗,被晒得像个瘦小枯干的黑人,颇似印度抗英苦行的独立之父甘地,同事遂改称他为甘地。士兵们则称赞:“大委员倒是能和我们一样吃苦!”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恽代英的行为总是特立独行。1920年11月,他受章伯钧邀请,受聘安徽宣城第四师范时,师生们仰其大名前往码头相迎。不料恽代英却脚穿草鞋、自挑行李,带着李求实、吴华梓两名附读学生从芜湖走旱路来到宣城。到了校门口,被门口工友视为“脚夫”而拒之门外。恽代英前往闽西苏区视察时,曾高度评价朱毛红军长期游击战争的经验。在赣南的毛泽东和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人都致信中共中央,希望能派恽代英来本区工作,可惜未能成行。他临终前曾说:“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