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 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蔡和森《少年行》
蔡和森(1895.3.30—1931.8.4),字润寰,号泽膺。祖籍湖南湘乡(今双峰县)。湖南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长期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历任代理中央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长。2009年9月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和森是中共早期革命史上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活动家。他的一生是为革命出生入死、埋头苦干、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而英勇奋斗的一生。
少年立宏志
蔡和森从1913年起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与毛泽东同时师从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教师,二人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钻研文史哲学,同时深切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挽救中国于危难。杨昌济对毛泽东、蔡和森特别器重,他曾对名士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7年6月,蔡和森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9月,举家迁往长沙刘家台子居住。在长沙期间,蔡和森、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经常讨论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生活向上等问题,提议组织学会,以接收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几位挚友在刘家台子家中组织成立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学会以“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规定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成为“五四”运动前成立的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蔡和森在长沙求学期间,由于家庭贫困,有时甚至无米可炊,他就带着书到爱晚亭去读,一坐就是一整天。他读书涉猎广泛,不分旧学新学,在读书中锤炼了批判性思维。他还坚持采用毛泽东“野蛮其体魄”的建议,每天坚持锻炼,坚持冷水浴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湖南一师的同学们对蔡和森都有很高的评价,萧子升回忆蔡和森时说:“欠缺演说才能,但是他能很好地表达于文章上,甚至比毛泽东还表达得好。”更有诸多同学评价蔡和森为思想家,毛泽东为实践家。
1918年4月,已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给蔡和森写信,告知他及新民学会成员北京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新民学会随即制定了“向外发展”的方针。
奔波求真理
1918年6月,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怀着一腔热忱,为了寻求救国方略及向外发展,赴北京联络相关事宜。他成为新民学会最早走出湖南的会员之一。从湖南到北京,需要从长沙乘船先到武汉,然后再转乘火车到达目的地。乘船途经洞庭湖时,正值夏日,遭遇一场急风暴雨,一时湖面波涛汹涌,23岁的蔡和森站立船头,望着迭起的怒涛,联想到祖国的现状与未来,即景抒情,写下了豪迈的《少年行》。
诗言志,这首诗表明了蔡和森以忠诚存心,以浩然正气立于天地间的高远志向。忠诚正是蔡和森短暂的一生中最突出的品质。
在北京期间,蔡和森不仅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忙碌不息,还如饥似渴地探索当时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努力从中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在京的湖南青年加入运动中,在时代的风云中锻炼成长。
1919年6月底,蔡和森回到长沙,一面积极宣传“五四”运动后北京的政治形势,鼓舞湖南青年的斗志;一面介绍在北京联络情况,发动湖南青年赴法。并与妹妹蔡畅一起发动思想开明的母亲葛健豪跟随兄妹二人赴法勤工俭学。蔡家两代人准备赴法的行动,大大推动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湖南出国勤工俭学的人数居全国各省之首。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妹妹等30余人前往法国,经过35天的航海旅行,终于到达法国巴黎。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成立了很多工人阶级政党,马列主义的各种法文版宣传册也大量印行。蔡和森刻苦学习,很快就粗通法文,能看懂法文报纸,对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消息“日能了解一二”。他自觉“思想门路大开,以世界大势律中国,对于改造计划略具规模”。1920年7月,新民学会留法的13位会友,在蒙达尼男子中学举行会议,蔡和森提出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新民学会方针,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但在讨论改造方法和道路时,会员发生严重分歧,形成以萧子升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蔡和森为代表的革命派。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蔡和森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会员的拥护,并且一部分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会友也被他说服,改变了观点,逐步转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在法国,蔡和森还帮助“勤工俭学励进会”进行了改组,他通过自己翻译讲解宣传《共产党宣言》,使大多数“勤工俭学励进会”成员转向马克思主义,并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他还通过与毛泽东等人的书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回国内。1920年8月与9月间,蔡和森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提议成立共产党,并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他关于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理论,得到国内毛泽东等人的深切赞同。
忠诚印存心
1921年下半年,蔡和森回到祖国,经陈独秀与陈公博介绍,于12月11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虽未参加党的一大,但在思想理论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加入党组织后,他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不断书写“忠诚”二字。
蔡和森回国至牺牲前,他雄笔著文章,在团中央机关报《先驱》上,第一次喊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先后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中央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等职。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1931年,中共广东省委遭到严重破坏,省委机关被迫迁往香港,过去到广东主持省委工作的干部大多从外地调去,因此,国民党特务对外地口音的人盘查得格外仔细。广东省委曾因此致电中央,要求派去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要具有广东籍,并会讲粤语,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但当时中央负责人王明却执意要派蔡和森去广东主持工作。蔡和森没有广东户籍,也不会讲粤语,他明知此行要冒杀头的风险,还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说:“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1931年3月末,蔡和森与妻女从上海登船,赶往香港赴任。
蔡和森一到任,就着手恢复和重建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每天不是到临时省委机关办公,就是深入群众之中开展工作。他并不知道,国民党特务从他到达香港起,就盯上了他。
已经在香港的中共叛徒顾顺章深谙蔡和森的秉性,知道他经常下基层。1931年6月10日,香港海员工会将举行一次重要会议,顾顺章遂吩咐行动小组的特务们在会场埋伏,准备抓捕蔡和森。蔡和森会前已经收到广东省委领导干部的嘱咐,让他为了安全,不要出席会议。上午他的确没有去,但待在家中,他整个上午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如此重要的会议不参加实在放心不下!将近12点时,他将孩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放下孩子对妻子说:“这次会议对促进香港工人运动太关键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他和妻子约定,中午1点前自己如果不能回家,妻子就立刻通知组织并转移。
在蔡和森还没有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自己已经预料到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很大,可他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刚到会场,就被埋伏已久的特务抓捕入狱。
当时香港处于英国控制之下,国民党要将蔡和森押至香港需要办理引渡手续,党组织在蔡和森被捕之后立即派人展开营救。遗憾的是,正在与香港当局交涉筹措当局索要的保释金时,国民党已经将蔡和森引渡广州。
到达广州后,蔡和森立即被监狱人员酷刑审讯,并许以投降后即享受高官厚禄的种种诺言。当时陈济棠主政广东,他想通过蔡和森将全省中共组织一网打尽,因此在蔡和森身上寄予厚望,一旦收买不成,便对蔡和森用尽酷刑。蔡和森一次次被打得血肉模糊,一次次昏死过去,但他始终视党的秘密比生命还宝贵。每当他从昏死中苏醒过来,他对难友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他们瞎了眼,想撬开我的嘴,做梦!”
8月4日,酷刑用尽、无计可施的敌人准备对蔡和森进行最后一次审讯。监狱长拿出一把铁锤和几枚粗大的铁钉,摆在蔡和森面前,对他进行威胁。蔡和森冷笑着说:“要是怕死,我就不是共产党人了!”灭绝人性的敌人将蔡和森的四肢用铁钉钉在墙上,对他进行逼供。蔡和森无私无畏,宁死不屈。敌人遂用刺刀一刀一刀在他身上戳刺,直到他停止呼吸。蔡和森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作为蔡和森的学友、战友,毛泽东曾深情地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周恩来也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邓小平对他评价道:“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