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产业扶贫模式及实践
(一)国内产业扶贫实践
扶贫工作在我国开展了40年,在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原则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所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在产业扶贫方面,我国的扶贫开发强调市场导向,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环境,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以此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扶贫实践简要梳理如下。
“多元参与主体良性互动模式”:纪丽娟、裴蓓针对当前产业扶贫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构建多元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克服当前产业扶贫困境,创新扶贫治理模式的关键。在陕西LT县的产业扶贫参与主体的互动网络中,扶贫参与主体包括贫困农户、扶贫项目监管小组、扶贫互助协会、扶贫村“两委”、产业协会、合作企业、扶贫技术工作队。在整个互动网络中,贫困农户的需求是整个网络互动的中心,包括资金需求、技术需求、信息需求等。基层政府成为重要但非唯一的行动主体,专业合作社主体间的关系形成“多对多”的双边互动关系。这样一种多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激发了内生的参与动力,提高了资本的参与能力,突破了主体的参与障碍。但这种模式的顺利运行与可持续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跨部门合作平台的搭建。[3]
“产业联动扶贫模式”:孙秀云、浦华对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产业扶贫互动模式有两大系统,分别是内部生产系统(企业D、项目农户、农业服务中心)及外部资金投入系统(县政府、企业C)。在具体运作上,生物资产(奶牛)在内部生产系统中传递;县政府提供的养殖补贴、农民小组获得的奶牛托管费以及自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养牛,并通过肉牛销售获得收入,实现脱贫,服务中心为农民小组和企业D提供技术支撑。这样一种畜牧产业联动模式促进了生物资产、资金和信息服务的有序流动。该模式的优势包括:项目各方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资金的整合,降低了项目风险,保障了农民增收,各方利益得以有效制衡。该模式的实施要依靠有效的监督管理,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培训、推广体系。[4]
“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宿盟、李志红以光伏产业扶贫为例探讨了资产收益扶贫这一创新方式,并分析了光伏扶贫的成效和主要问题。资产收益扶贫以产业为平台,将自然资源、农户自有资源以及各类扶贫资金资产化,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从而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在安徽金寨县的光伏扶贫中,以建设分户式光伏电站的方式,针对贫困人口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帮助其实现资产收益。资产类型为财政资金+企业资金+农户自筹资金,组织模式为政府+企业+村集体+一般户+贫困户,贫困户享受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光伏扶贫项目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户参与度低,不能获得劳务收益;缺乏对经营主体的监管机制和对贫困农户的动态管理机制;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强;收益分配未能向失能贫困户倾斜。[5]
“集约化经营与市场化销售模式”:段淇斌、赵冬青分析了啤特果产业的产业扶贫模式,认为其产业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与优势,但产业价值被忽视,出现了零星种植与粗放经营的现状,不利于农户致富增收,并且对其功能性潜在价值的挖掘不够。在SWOT理论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升级战略,内容包括:集成产业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工艺,加强新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建立健全产业化运作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培育产业品牌,注重塑造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6]
“资源产业扶贫模式”:吕国范将资源扶贫的内涵界定为积极利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交通、矿产、文化、自然、农业等资源要素,通过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打造和产业链的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改变贫困地区封闭落后的产业发展模式。他详细分析了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模式:以整村推进、以工代贩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以扶贫搬迁、易地开发为重要方式,推动部分特困群众搬出深山;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科技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以林业工程为重点,开展生态建设。提出三种模式:市场供需帮扶、技术智力帮扶、融资信贷帮扶。这对扶贫开发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他认为产业选择要坚持确定性的选择基准: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长潜力明显较大的产业。[7]
(二)国外产业扶贫实践
目前,国际上对于农村扶贫的模式基本上分为三种。
一是“发展极”模式。该模式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该模式重点在于“锁定重点扶贫目标并给予政府扶持,鼓励扶贫目标积极发展”,其基本思路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对周围产生聚集和辐射作用,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方式促使贫困人口自下而上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缓解区域性贫困状况。采用该模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巴西,此外还有墨西哥、智利、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巴西的反贫困计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建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指导、组织、实施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体系;制定推行各种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实行各项鼓励政策。同时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拟定北部农业发展计划、全国一体化计划、最低保障计划等一系列政策。
二是“满足基本需求”模式。该模式由美国经济学家斯特雷坦提出,目标在于“直接向贫困人口提供生活教育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产率”;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商品和服务、食物、水和卫生设施、健康服务、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及住房等。采用该模式的代表国家为印度。印度的扶贫计划主要有:投资重点由工业转向农业,推行“绿色革命”,通过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农作物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同时实施多项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电力等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以缓解印度贫困状况。
三是“社会保障方案”模式。即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发放社会补助的形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财政手段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方案,政府对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营养、基本的卫生和教育保障及其他生活补助,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家庭生活需要。使用该方案的代表国家主要为美国。美国政策的具体内容包含改变收入差异和种族经济差异,为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和收入机会,提高其经济地位,保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反贫困具体做法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渠道通畅,扶贫减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贫困救助体系较健全,各类扶贫减困项目可以得到较好的实施。
(三)产业扶贫的意义
首先,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偏远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多处于山区,地形地貌差,交通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异常困难,群众生活普遍困难,缺乏资本积累。产业扶贫政策的有效推行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物质保障、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能满足贫困人口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有利于缩小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
其次,产业扶贫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最有效途径。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存在诸多难以改变的不利客观因素,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也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贫苦地区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开发优势,比如我国的森林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同时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坡,有着发展林业的广阔前景,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繁多的树种,也是重要的资源优势。若能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加大开发,必将化环境劣势为资源优势,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再次,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加快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有效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团结,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边疆贫困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世代在此从事生产、生活,对于镇守边疆起了巨大作用,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理应和他们共同分享,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有国家发展的各项权益是党和政府工作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工作则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的有效措施,这样做是充分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的体现,同时也确保了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最后,产业扶贫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优化的最佳手段。山区的产业扶贫主要依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在特色上下功夫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另外,这些产业多是无烟产业,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产业的生态效益。
农业产业化扶贫是政府利用扶贫开发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实现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并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8]具体是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9]“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出现,旨在弥补以往扶贫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集合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的优越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安排,促使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提升贫困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施甸县“三百工程”的发展正是改变当地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有效帮助下,能够将单个的农户和庞大的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