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到供需两方面数量的影响,也受到配置结构的影响,还受到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求职观念等影响。本报告从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从教育经济学角度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办法。

1.劳动力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自2001年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了1千美元,并且我国历经14年的努力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此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度、大幅度的经济起飞阶段。2013年,我国人均GDP接近了7千美元,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2013年,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京津沪和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因此近年来我国跨省就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由小城镇和农村流向大中城市。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12年我国地区差异的格局已经由“一个中国两个世界”转变为“一个中国三个世界”。31个省份分属于3个不同组别,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已经率先进入高收入组别,而贵州、甘肃、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还处于中低收入组,其他省份则属于中高收入组。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单位结构、岗位结构等诸多结构的状况究竟怎样?

在高校毕业生需求增长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增长速度更大,从1999年的85万增加到2013年699万,14年间增加了7.2倍。在供给和需求双增长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会有怎样的变化?另外,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结构、学科门类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生性别结构等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出现更多的过度教育和专业不匹配等错位问题?此外,我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的就业政策是否在实践中有显著的效果?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当高校毕业生供给显著增加时,在短期内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便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在公平和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那些拥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毕业生将会在竞争中胜出,这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在“关系”盛行的社会中,家庭社会资本优越的毕业生会在求职过程中有更多的渠道和就业机会,社会资本对求职结果和就业质量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第二产业为最大产业时,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主导产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理工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场所主要是工厂和工地,认知能力显得最重要。而当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第三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时,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毕业生的非认知能力就会变得更重要。我国近年来发生了产业结构的转变,非认知能力究竟对毕业生求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除了数量问题,就业质量也值得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单位差异、岗位差异等显著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收入、福利、工作稳定性、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工作满意度等。在毕业生求职选择和就业流动中,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中有哪些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

3.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与能力研究

在高校扩招过程中,高职/大专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占比不断增加,2005年专科生数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成为最大的毕业生群体。与此同时,高职/大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与本科和研究生的差异逐年缩小,甚至在某些年份后来居上超过了其他学历层次。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因此,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国家也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在就业率相对而言居高不下的趋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否也相应地具有竞争力?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供给是否有质量不高、能力不足的情况?

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对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否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实习方式以灵活有效地为市场提供合适的毕业生?以就业能力为新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教师发展、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大学生创业与创新教育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各国政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创业教育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扩招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出现了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国有单位已经无法吸纳全部毕业生就业,民营企业成为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而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增长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创新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他们最有学识、最有活力、最有胆识,也最有能力。因此,我国政府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我国已经把创业提升至与就业并重的高度上来。那么,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状况究竟如何?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有多高?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是否能够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国外的创业教育有哪些特点,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5.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维度比较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农村。2010年,无论是看收入,还是看支出,城市都是农村的3倍多。全社会的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自2001年后一直保持在0.47以上。来自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相对而言就业更加困难。这些毕业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是否真的处于不利的地位?找到工作的概率是否相对更小?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否更低?

自2009年后,女性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一半,成为最主要的毕业生群体。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毕业生绝对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中增加的就业岗位存在性别差异,使得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女性不仅求职困难,并且就业质量明显不如男性。甚至,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某些方面的女性歧视。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性别差异究竟有多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哪里?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之间有何关系?

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211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专科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之间等在劳动力市场都存在着就业差异。用人单位常常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本科院校、甚至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出现过度教育、学非所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程度如何?近年来变化趋势怎样?

二、研究框图

根据上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五个方面存在问题的讨论,形成如下的分析框图,如图0-2所示。

图0-2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题与对策”的基本分析框图

图0-2的左上角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从数量上看受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供给的影响,从质量上看受市场配置效率、个人求职预期和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和结构调整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就业流动和就学流动角度可以分析人力资本的配置收益。从学历与职位的匹配程度可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配置效率。从就业预期与就业结果的匹配程度可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就业观念与实际结果的比较可以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政策的实施也会对就业率和就业流动产生影响。

图0-2的右上角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质量一直是就业领域的核心问题。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发现影响因素包括毕业生个人的人力资本、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资本、个人的人口特征、个人的求职观念和求职努力程度、个人的非认知能力、学校因素等。

图0-2的正下方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与能力研究。梳理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的分析,比较影响高职毕业生起薪的院校、系及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研究在高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组织学习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项目制对高职场域的影响。探讨以就业能力为新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教师发展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后果。研究高职高专群体就业能力的决定因素及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评价、高职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

图0-2的左下角是大学生创业与创新教育研究。在总结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日本和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模式进行讨论,从而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利用2004-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数据,详细刻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趋势以及高校创业毕业生群体的多种特征。基于北京地区高校本科生问卷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参与角度,探讨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另外,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找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对创新性学术成果的作用机制。

图0-2的右下角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维度比较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特征和变化的认识,归根结底应该基于具有可比性质的分析研究。比如,不同类型学校就业状况的比较,不同性别就业状况的比较,不同年份就业状况的比较,不同毕业生群体就业状况的比较。按照性别分,比较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程度有多大,研究就业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成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按照不同类型高校分,比较高职与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别。对于毕业生中的待业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分析,考察待业群体的构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