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延续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主体内容,但政策目标体系和建设内容均出现升级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分为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而在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和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一样,都用“五句话、二十字”进行概括,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总体来说,乡村振兴战略依然延续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主体内容,但除乡风文明在表述上保持不变外,其余“四句话”均有所调整。可以看出,其政策内涵、范围和目标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说是之前的升级版。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生产发展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等重要途径,促使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力实现大幅提升,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的矛盾(叶兴庆,2018)。产业兴旺延续了生产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但突破了补齐现代化短板的既定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释放农村农业的内生发展动力,支撑农村成为与城市同等重要的增长点。2004—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 2004—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着眼于村容村貌整治,通过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既能乐业又能安居的家园。生态宜居在此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突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乡村整治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改善人居环境的单一目标转变为追求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并重的复合目标,并要求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理念,组成乡村生态细胞单元,共同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从乡风文明到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二十字”方针中唯一未在表述上做出调整的要求,表明其仍符合当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将更多地延续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主体内容。然而,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快速发展,并且在城市现代文化的持续冲击下,乡村文化甚至陷入日渐凋敝的现实困境,已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步发展,当前的乡风文明无疑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发展要求。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管理民主着眼于让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自治过程中,行使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策和管理乡村内部事务。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6.2万个,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村民自治水平、民主自治意识也取得了稳步提升。治理有效在延续“自治”内容的基础上,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为导向,变“管理”为“治理”,一方面突出了乡村治理去行政化决心,另一方面突破了民主自治的形式约束,明确了乡村治理的多元化格局。
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生活宽裕着眼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国家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成为促农增收的主要途径,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2936元提升至2017年的13432元(见图2-2),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生活富裕在此基础上,为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大、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将进一步要求增强促农增收的持续动力,丰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同时,物质宽裕的单一目标转变追求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并重的复合目标,逐步缩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确保村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图2-2 2004—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