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县级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指标设定与评估

第一节 县级指标构建意义

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县域层面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将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另外,从空间尺度来看,县域空间尺度指数测算能够与其他空间尺度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测算形成相互补充,共同综合性地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郡县治,天下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中国各县拥有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并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税收分成制,这种制度通过县级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对经济租的分成对县级地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激励,这被认为是破解中国改革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奇迹的密码(张五常,2009)。

县域既是一个地理属性的区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的划分。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区域经济,在中国是一个具有长远历史的区域经济范畴,作为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类型之一,量多面广,覆盖面大(吴玉鸣,2007)。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5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除外),其中,市辖区954个,县级市360个,县1366个,自治县117个(见表5-1)。四川省有县级区划183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数量的6.4%左右。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都将深入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凌耀初,2003)。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贾晋等,2015)。

表5-1 全国县级行政区划

① 县级区划还包括旗、自治旗、矿区、林区、特区等。

表5-2 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划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凌耀初(2003)系统梳理了中国县域经济的特点,认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农村性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三农问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多县级市的经济行为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县域——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离开了农业、农村就不能称为“县”。因此,在对县域定义时,包含了县级区划和县级市的范围,而不包括市辖区。

县具体管理着全国的农民,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点在县,由于农民数量庞大,因此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也在县(凌耀初,2003)。从产业政策来看,地方政府层面的合适的产业政策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些甚至是扭转乾坤的(阮建青等,2016)。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县域经济和县级空间尺度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能够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调适目标,有针对性地实现各个乡村由“千村一面”变为“千村千面”。对县域经济进行科学考察,可以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更为深入的分析结果和更为可靠的结论(吴玉鸣,2007)。

三、县域层面指数研究对乡村振兴有重要引导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有效揭示我国乡村发展现状,又能科学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还能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对明晰现实发展依据、强化实践指导以及发挥典型借鉴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县的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明显,既存在不少发展领先的地区,也存在不少相对落后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也可能存在乡村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以往研究较少采用县级甚至更小的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进行指数分析。而空间尺度过于宏观会忽视区域内部的差异,大大降低分析的可信度(陈良文等,2008)。加之如前面所述,各县拥有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并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税收分成制,这种制度通过县级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对经济租的分成对县级地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激励。因此,有必要从县域的空间尺度来设定乡村振兴指数,并予以评估测算。从县域空间尺度进行乡村振兴指数测算,能够较好地与省级、市级乡村指数测算以及乡镇级乡村振兴指数测算形成良好的补充,共同综合性地评估和引导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国省域、市域、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地域间的经济差异比较明显,因此需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乡村振兴指数研究。通过省际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研究可以区分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制定具有省级差异的乡村振兴战略。而县域作为相对完整的基本空间单元及省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层次,在经济行为的组织运行上具有省域无法替代的特色,表现出其特有的行为机制和运行规律(吴玉鸣,2007)。因此,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研究能够形成相互补充,从县域层面研究乡村振兴指数对从客观上指导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延续总体思路,从县级层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体系进行理论解构,通过优化省级层面的指标体系,结合数据可得性和县级层面的特征化事实,构建县级层面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设定各指标权重。本书进一步基于四川省省情,从区域分异视角设定针对四川省各区县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