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本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在这一复合概念中,“地域适应性”与“山地城市设计”分别为本书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对象。因此,本节将分别对本书论述中涉及的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与解析。
1.2.1 地域适应性
在本书的研究中,地域适应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其在本书研究中主要被作为重新审视山地城市设计方法策略的一种理论视角;而在这一视角下,本书将提出针对山地城镇地域特征的城市设计方法。因此,对“地域适应性”概念的把握是本书研究的基础。本节将结合对“地域性”以及“适应性”概念的辨析对“地域适应性”思想进行具体阐释。
1.2.1.1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在一个地区联系或相关的本性或特性。它不同于地域主义或地区主义,它是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俱来的特性,并最终反映在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在这一概念中,“地域性”首先涉及关于“地域”范围的界定。1997年版《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中对“地域”的解释为:“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特指本乡本土)”;1999年版《辞海》中对“域”的解释为“区域,地区,疆界”。可见,“域”作为一个范围的量,将“地”限定在某一范围内。而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卷的定义,“地域”是指“具有内聚力的地区”。由此可见,地域性在空间与时间范围上既具有明确边界,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小至一幢房屋,大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理文化圈都可被称为一个“地域”。而“地域性”则是对于某一特定地域中一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共同体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的一种称谓。
1.2.1.2 适应性
“适应性”原本为生物学中阐释生物为求生存与发展,顺应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行为与机能的一种生物现象。在1999年版《辞海》中,“适应”即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随着人们对生物适应性现象的本质的理解与把握逐渐深入,“适应性”的概念逐渐被扩展到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被用于描述功能有机体在与其所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条件以适应环境并对环境造成相应影响的过程。在本书的研究中,“适应性”正是这样一种哲学观与设计理念,可用以指导山地城市设计方法理论的构建。
1.2.1.3 地域适应性
“地域适应性”为具有一定发展历史周期的生命体或物质对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地域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的与所处地域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特性。在建筑学、农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中,“地域适应性”的概念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而本书所提出的山地城市设计“地域适应性”概念则主要指在生物学适应性思维指导下,山地城市的人工空间环境与其所处的地域自然山水环境、地域人文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特性。在研究中,本书将作为人类建设活动的山地城市设计与营建过程视为一种对地域性环境特征进行适应、协调的过程,从而建构出基于山地城镇所在地域特性的适应性城市设计方法理论。
1.2.2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城市的设计。即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体以及环境关系的设计与组织,调节、促进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关系协同发展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下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对其有着不同的界定与阐释。从纯粹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城市建筑与规划师倾向于将城市设计视为按照功能和美学的原则对城市环境形态做出合理安排与艺术处理。而从人在城市中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则认为城市设计就是“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交互活动的策略”;埃德蒙·N.培根则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意愿行动,强调城市设计要满足市民的城市体验需求”;此外,伊利尔·沙里宁也强调“人”才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最核心的要素,并指出“城市设计物质上的安排都是为人服务的”。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国情,国内学者也积极地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对城市设计的概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设计“广泛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并旨在建立城市良好的体形秩序”;陈秉钊先生则认为“城市设计以城市整体环境为出发点,在于改善城市整体景观形象与环境景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与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此外,齐康先生还从城市的“结构关系”“流线活动”“形象符号”“层次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设计概念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关于城市设计,至今没有简单的、单一的、广为接受的定义”,现代城市设计的内涵正不断被充实,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愈发广泛,集解决城市功能问题、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以及创造动人的城市景观等任务于一体,具体包括空间属性、公共属性、人本属性以及发展属性等多重属性。但就城市设计的本质而言,笔者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调节与改善为手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形态与环境景观的改善,提高居住于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设计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大到城市的区域关系、总体结构,小到一个广场、绿地的环境布置。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尽力使城市的人工环境与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历史环境充分结合,使设计能够适应地域环境特征。
1.2.3 山地城市设计
在选择“地域适应性”这个理论视角的基础上,本书最终研究讨论的内容则聚焦于山地城市设计的理论策略。因此,山地城市设计是本书研究的最终落脚对象。具体而言,它又涉及关于“山地”与“山地城市”的概念。
1.2.3.1 山地
山地是一种具有一定海拔高度与坡度的特殊地貌类型。关于“山地”,1999年版《辞海》中对其的定义为:“山体连绵、岭谷交错的地区。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为具有独特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的区域。”而我国山地城市规划学的奠基人黄光宇教授则在《山地城市学原理》一书中将山地的概念进一步细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的“山地”包括“低山”(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中山”(海拔高度在1000~3500米之间)、“高山”(海拔高度在1000~3500米之间)与“极高山”(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等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上均有一定标准的地貌类型。而“广义山地”则在“狭义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了具有一定相对高度与坡度的“丘陵”(海拔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以及崎岖不平的“高原”(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地貌(表1.1)。
表1.1 山地地形分类

[资料来源]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全74卷本)—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采用了黄光宇先生所定义的“广义山地”概念作为研究“山地城市”分布地域的判别标准。根据这一界定,在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山地区域的面积占据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陆面积的74.62%。而在我国,“广义山地”所包含的地域面积约为650万平方千米,占到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69%。其中,山区面积占33%,丘陵地区面积占10%,高原地区面积占26%,并且大多分布于西部地区。
1.2.3.2 山地城市
学术界对于山地城市或山地城镇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在日本,类似的城市或城镇被称为“斜面都市”(Slide Cities)。而在欧美地区,很多修建在倾斜山坡地面上的城市则被称为“坡地城市”(Hillside Cities)。但上述两种城镇的定义仅仅考虑了山地城市中“坡度”这一空间要素特征及其影响,而忽略了城市与山体、环境等其他要素间的关系,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重庆大学黄光宇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山地城市”较为系统的概念表述。他认为“山地城市(Mountainous Cities)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泛指城市选址与建设在山地地域上的城市,它们有着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与环境特征”。具体而言,在“广义山地”环境中,根据城镇对山地地貌选择建设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直接于起伏不平的坡地上选址建城的城镇,如锡耶纳(Siena)、爱丁堡(Edinburgh)、重庆、香港、攀枝花、乐山、西沱等;②选址和建设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但周边由山地环境构成并对城镇的发展与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的城镇,如罗马(Rome)、佛罗伦萨(Florence)、雅典(Athens)、巴斯(Bath Spa)、堪培拉(Canberra)、青岛、桂林、拉萨、大理、阆中等(表1.2)。在这两类城镇中,山地地域的原生地形、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脉对城镇空间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方式、空间拓展方向、景观处理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在研究中也将围绕这些典型城镇设计与营建方式以及城镇功能结构与景观环境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表1.2 国内外典型山地城镇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笔者自行整理。
1.2.3.3 山地城市设计
如前文所述,山地城市有着与平原城市截然不同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形态特征与平原城市大相径庭,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除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外,还必须强调城市与山地自然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黄光宇先生指出:“现代山地城市设计不仅仅应关注城市中的广场、街道等所形成的空间、轴线、视廊与连续性等问题,还应更多注重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以及山地城市居民在心理与生理方面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多种管理政策来实现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价值。”
综上所述,结合山地城市自身的特点与城市设计领域既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对山地城市设计的定义如下:为提高山地城市人居生活质量、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城市所处的特殊山地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人文传统,对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调节、组织,以改善其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形象以及环境质量的城市设计与建设实践。它不仅应体现城市“自然-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也应反映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城市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从而为山地城镇居民创造出健康卫生、舒适宜人、生态和谐、便捷高效且富有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的城市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