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激创法散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切实提高汉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汉语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与低关系到他们能不能成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也关系到他们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假如他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话)。这是衡量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刚性”标准,也是我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最重要的依据。

我们至今还没有读到过对外国留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与教学目标(即他们应该具有的能力)之间的差距的考察和实证性研究。我以为应该做这一步工作,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1. 目前各种教学大纲规定的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与汉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否相适应?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情况为例,汉语专业包括了汉语言方向、经贸汉语方向、翻译方向(韩汉/日汉)、汉语教学方向、双语方向(汉英、汉日),还有一个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就是说,我们对阅读能力的规定,是否就一定是这些专业毕业时应达到的水平?

2. 每个年级的要求是否与课程的实际相适应?

3. 每个年级以至毕业时学生的总体平均阅读能力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否能与所学课程相适应?

4. 上面几个方向的学生,除经贸汉语方向的,都有可能继续攻读语言、文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那么,我们规定的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否考虑到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

总起来说,就是作为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到底阅读能力的上限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有能力阅读多大难度的材料?当然要实事求是,不是难度越大越好,但应有具体的要求。学生阅读的材料,无非是这样几个方面:语言课的教材、课外读物(泛读)、专业课的教材、为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选读的参考文献。在确定上限的时候,必须考虑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应该尽量降低中间的“台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上限”似乎应该是比较“刚性”的,只看我们如何安排课程,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这个上限,而不是降低要求(包括考试和学士学位论文在内)。

国家汉办主持制定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四年级提出的“读”的要求是:

能够读懂《人民日报》《瞭望》《人民文学》等报刊上的说明文、议论文、文艺作品和一般古文,正确地理解内容大意,撷取其主要论点和信息;能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推断隐含信息和多重复句的内部关系;能够借助图书目录、章节标题、段落主题句、文章标识符号等,正确概括文章中心意思、论点、论据,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能够较为正确地评价所读文献材料的内容及特点;能够熟练地利用工具书,独立释疑解惑,自己获取新知识。

阅读中文书报已经成为自觉习惯,一年阅读量不少于35万字。

细读报刊文章、现代说明文和文艺读物,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80字以上,正确理解率为90%左右;速读难度略低于或近似于上述情况的同类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0字,正确理解率为80%。

这里对阅读速度的要求,应当是本科毕业的阅读能力标准。而阅读量只是四年级的,加上三年级的25万字、二年级的15万字和一年级的8万字,那么四年的阅读总量应该在83万字。

我的感觉是,阅读的要求不低,数量不够。但这个不低的要求,还是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据我观察,目前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这个要求,质量上、数量上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在本人担任教学督导员期间,听了一些汉语本科专业各方向高年级(三年级以上)的课,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突出的印象(仅只是印象)是,且不用上述要求去衡量,即使是阅读教材,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除去最好的和最差的)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专业课。再者,显然大纲没有考虑到与研究生阶段教学的衔接。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指导和接触过一些来自汉语专业的外国硕士研究生(包括指导论文写作和开设方向课),他们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结构与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相差甚远,其中阅读能力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这一点不但为指导教师所认同,外国研究生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反映。

我们可以用我们对本科专业的阅读要求,与其他(国家)同类专业的要求相比,看是否适当;也可以根据我们汉语专业的发展情况,重新审视《大纲》的规定是否适当。西方国家的情况跟我们的做法完全不同,似乎缺乏可比性,但教学体制跟我们类似的苏联或者今天俄罗斯的情况却是可以比较的。我手头有一本祝康济(1992)写的《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其中介绍了苏联的几种对外俄语教学大纲,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有两种:一种是苏联高等学校语文系(下称“语文系”)外国留学生适用的《俄语教学大纲》,一种是苏联高等学校非人文系科(下称“非人文系”)外国留学生适用的《俄语教学大纲》。

语文系是5年制,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前者4~5个学期,后者3~4个学期,视学生预科阶段程度而定。该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

基础阶段结束时要求掌握的阅读形式和技能是:

(1)研究式阅读:阅读选自专业课本和科学书籍的课文及社会政治和文艺书籍中的文章;

(2)熟习式阅读:阅读科普作品、国情书籍以及报刊上的文章;

(3)快速浏览式阅读:阅读科学和社会政治专著以及其他体裁的作品,以获得必需的信息;

(4)一般了解式阅读:阅读文学课大纲中规定的文学作品和补充材料。

提高阶段的要求是:

(1)精读文艺批评书籍和文艺书籍,能分析作品,撰写书评、摘要和毕业论文,参加讨论;

(2)阅读并研究教学法书籍;阅读社会科学原著,能在课堂讨论中复述,以及在准备报告、学术会议的发言时创造性地运用其中的观点和知识。

要求以近似于阅读本族语读物的速度阅读未经改写的大部头文艺著作。显然,这个要求比我们大纲规定的要高。但该大纲没有说明阅读量。“非人文系”大纲有对阅读量的要求:

一年级精读100~150页,泛读300~400页;

二年级精读200页,泛读量400页;

三年级认知式阅读600~700页,浏览式阅读250~300页,摘录式阅读200页;

四、五年级摘录式阅读150~200页,认知式阅读400~500页。

各种阅读的总页数为2600~3050页,折合成中文约为153~180万字,约为我们四年阅读量要求的二倍。若是语文系的阅读量,当比非人文系的更大一些。当然,这些都是大纲中提出的要求,实施情况,不管是中文的还是俄文的,本人不得而知。只是说,我们在考虑规定阅读量时,可以参考,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何以我们的阅读量只是俄语的二分之一,哪个是合适的要求?

我们在考虑阅读要求如何更切合实际,方便检查,阅读量规定得如何更加合理,能满足学习期间的需要和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衔接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审视我们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们认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靠多种阅读课程,如精读、泛读、报刊阅读、专业参考文献的阅读、古汉语课等,再加上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的训练等。这些阅读的课程,需要巧安排,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使教学效率“最大化”。比如精读,本来是材料要“精选”、少量,而处理要精细,才能达到使学生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学会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而现在的中高级教程,课文都相当长,这样就造成了“精读”不“精”的问题。因此应该下决心,把精读的课文篇幅压下来,不同程度的精读主要应体现在课文的难度上,而难度的区别又不仅仅表现在生词的多少上。我觉得,难度应体现在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书面语的成分要不断增加,这里面要特别注意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如古汉语虚词、句式等。难度提高了,最后读懂书面语的教材、参考文献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进一步我还建议,不必把古汉语(现在叫“文言阅读”)课的目标定在“读懂一般性古文”上,而应定在“读懂含有文言成分的现代书面语”上,使古汉语课为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书面语服务,“阅读一般性古文”的要求可以留给研究生阶段。

必须加强泛读。泛读是精读的延伸,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现在的问题是泛读量没有得到可靠的保证。我曾经建议研制一份汉语专业本科生四年的阅读书目(见本书p.52《编制一份汉语专业外国学生阅读书目如何?》)。这份书目应是一份分级的书目,每一级每一专业方向都用一两种书作为标杆,表示具有刚性的能力要求。

现在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的学生如何扩大词汇量的问题。这方面也是见仁见智,但我不赞成采取突击的办法。因为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在上世纪50年代就做过而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做法(胡文仲1989),我们何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去重复半个世纪之前的失败的做法呢?我觉得出路之一,就是加强语素教学。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金立鑫教授(2005)提出过“词族教学”的设想,我认为可行。“词族教学”可能是迅速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而且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这个方法用在泛读上。这是精读、泛读相互配合的极好的例子。到了专业阶段,阅读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和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进行的,他们应该提高这些方面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也应该与此同步。

加强高年级研究性阅读。这要跟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性阅读,不仅要读跟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文献,还要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各种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检索方法以及写读书笔记、归纳观点的方法等。至于读什么,一方面当然跟学生自己的课题有关,同时也跟我们对论文的要求有关。课题的选择,是从对论文的要求来的。

总之,提高汉语本科专业外国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我们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使这一工作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