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法则:简单到不会失败的非暴力沟通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不断重复,直至成真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我们确确实实经常在他人想法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因为对所有事情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实在耗费时间。于是,我们就走了捷径。我们会留意周围的人在想什么,什么是惯例,然后就认为它是最好的选择。对别人的想法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想法。如果大部分人都喜欢吃马卡龙,那我们可能也会跃跃欲试,我们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期待自己会喜欢它。

但问题是,一个观点需要被多少人说出来才算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呢?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听到或看到某个观点多少次了。我们不可能真的花力气去搞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告诉过我们电视剧《鲍勃大卫二人秀》其实是一颗遗珠,这只是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觉得某个观点似曾相识,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而这很可能代表它是真的——这就是我们的思路:怎么可能所有这样说的人都是错的呢?1927年的流行歌曲《五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造就了流行文化中的一个固定表达式“X百万Y不可能错”,它被运用在各种语境中,这不正是对这种错误观念的嘲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介绍一个华丽的词语,这个词叫作“群众论据”,属于逻辑思维领域,用于指代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有些东西是真的,仅仅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们是真的”。)

如果仅仅因为大多数人已经承认了某件事,你就不愿再主动思考,那你绝对称不上是明智。不过,随大流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糟糕的主意,毕竟一直以来人类并未完全摒弃这个做法。我们的大脑不会无缘无故地运转,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真理其实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比如下雪的时候要穿暖和一点,比如持续运转的司法制度。当然,不可避免会有个别情况,比如希特勒被推举上台之类的。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所以人们并不会因此而忧虑。

如果我们只关注那些业界泰斗,比如在核能问题上只关注核物理学家和能源专家的观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只依循那些我们所承认的事物(所谓大多数人的说法)。但问题是,我们通常对获取信息的来源并不十分苛刻。当我们听到一件事情的次数足够多时,就会把它当作常识,进而当作我们应该遵循的事情,不再留意说出这件事情的人究竟是谁。对于潜意识而言,我们对信息内容的认识远超过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一条信息被重复的次数也比真正重复这条信息的人数重要。这是可以为你所用的一点。要让一个观点或行为成为群体规范,只需有一个人将其展现出来,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即可。

在确定某件事情是否为一种规范时,大脑唯一的反应就是我们对这条信息到底有多熟悉,50个人各自表述一次和一个人重复50次并无区别。广告商一直坚信,当某件事情被重复足够多次后,就会被信以为真。心理学研究直到最近才认识到营销商是多么英明。

因此,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去想或者去做你希望的事情,你就应该用书面或演讲的方式,并尽可能频繁地重复你的信息。这样,你就可以凭一己之力建立一个群体规范。如果你想使整件事看起来高明一点,那么你还需要不断变换你的措辞,否则它听起来就会像一张出了故障的CD,不断重复。万一有人真的跟你立场不同,指明你一直在重复,也不必惊慌失措。如果人们接触到或听到你的观点的次数足够多,他们就会觉得你似乎是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的。他们不会意识到真正的“大多数”其实只是你。至少,一开始的情况是这样的。因为一旦大家都认为你推崇的正是“每个人都在考虑的”或“每个人正在做的”,那么他们就会同意你的观点并开始执行,因为那也正是别人似乎要做的事情。

不仅仅如此,那些立场不一致的少数人(比如极少数人会觉得大家对马卡龙的口感有点儿言过其实,它真正的味道其实像纸一样)也会忍不住嘀咕:“我是不是错了?”然后就会默默保留自己的异议,从而避免尴尬。

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技巧,有助于在群体中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让人们摒弃固有行为。虽然在群体中不断重复一件事,直至建立一种新的规范,会比试图影响单个人花费更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在这方面,那些说客更有发言权。

而你只需要记得:事了拂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