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闻奖作品赏析(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翻越喜马拉雅山的感谢

作者_张能秋 舒增付 编辑_吴会武 周重新

本报讯 “杨师傅,今年你指导我们的杂交水稻制种丰收了,亩产250多公斤,可创收4000多元呢,真是太感谢你了……”8月13日,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麻力坳组农民“洋教授”杨秀刚接到孟加拉国达卡市农业发展公司一家制种基地负责人马舒的报喜电话,这个来自印度洋海岸,翻越喜马拉雅山的信息,让农民杨秀刚激动了很久。

岑巩是贵州唯一的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已有近40年历史,今年全县种植杂交水稻制种3.8万亩,预计创收1.2亿元。而今年38岁的杨秀刚,从20岁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他善于学习,不懂就问,在县农业部门的培训下,他通过努力掌握了制种的尖端技能,不仅靠制种发了“种财”,而且还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并被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为技术指导员,平时他们都在本地指导公司基地的农户从事杂稻制种,每年杂稻制种指导虽仅半年时间左右,就有工资收入3万余元。

前不久,在公司的委派下,杨秀刚受命到孟加拉国指导杂稻栽培及田间管理,这也是他第二次出国指导,他从一名“土专家”变成了“洋教授”,通过在孟加拉国两个月时间,在国外主要负责父、母本插秧时差,施药技术,花期相遇指导等关键时期的技术指导,使孟加拉国的制种水平得到提升。

“以前想出国,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有了技术,往返坐飞机、吃住都是老板买单,在田间当‘教授’指导时还随身带着翻译,还可以拿到7000元的工资。这种待遇做梦都没有想过。”杨秀刚说,“只要有技术,在哪都吃得香,技术就是致富的资源。”

谈起出国的经历,杨秀刚真是如数家珍,在他的手机相册里,仍然存放有他在孟加拉国指导农户制种时的照片,同时,他还保存着出国的护照、承坐飞机时的登机牌、在国外景点观光的门票票根……他说,这些作为一位农民“土专家”出国当上“洋教授”的证件,存放也能作个纪念。

如今,通过出国指导,“洋教授”杨秀刚也和国外一些同行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连续两年出国指导,让孟加拉国合作的种业公司年年实现丰收,他的制种指导技术得到国外同行们的认可和感谢,同时,他也为中国农民争来了荣誉。

真牛!中国农民‘洋教授’。

黔东南日报(2014.8.15)

第30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赏析

钟华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播音系主任,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土专家”变身“洋教授” 新闻故事吸引人

《翻越喜马拉雅山的感谢》通过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杂交水稻制种18年,由农村“土专家”到出国当上“洋教授”的新闻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各级政府重视发展以杂交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的大主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称道的特色:

一是导语以这位农民“洋教授”接到来自孟加拉国的越洋电话,得知他指导别人制种的杂交水稻喜获丰收,被当地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感谢来引出新闻,能较好地吸引受众关注新闻内容,很有新意。

二是作品紧扣农民杨秀刚如何从农民“土专家”成为出国指导别人种植杂交水稻的“洋教授”的新闻故事,有人、有故事、有细节,使新闻真实、可信,有看头。

三是稿件中对杨秀刚的采访紧扣主题,非常成功。通过他“过去连出国都不敢想,如今掌握了种植水稻技术,不但能出国,还能往返坐飞机、吃住都是老板买单,在田间当‘教授’指导时还随身带着翻译,并且还能拿到7000元的工资。这种待遇做梦都没有想过”的感受,很好地说明了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重要性。

总之,这篇新闻稿件从标题、导语到主体内容,都符合好新闻稿件的规范,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