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戈五:卫冕之战
/ 陆江宁 周迎旭 朱元 焦胜
中欧戈五关键人物
团长:许定波教授
副团长:李梅
队务总监:陆江宁
领队:周迎旭
A队指导员:朱元
A队队长:朱小明
中欧戈四夺冠“铁三角”
王永革、胡红智、肖庆
2010年6月2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获胜归来的中欧队员们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并宣布成立了“中欧戈友校友会”。中欧戈赛灵魂人物许定波教授在庆功会上透露,戈五的大获全胜已经在中欧校友中掀起了一场积极报名参加戈壁挑战赛的高潮。截至庆功会时,他已经收到了100多封中欧校友要求报名参赛的电子邮件。组委会执行秘书长曲向东评价中欧戈五获奖是实至名归。
在2010年5月16~19日举办的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中,中欧队战胜北大队、长江队和台大队等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以绝对优势成功卫冕,而且包揽了个人排名的全部冠军。
事实上,中欧为这次实至名归的夺冠准备了两年之久。
中欧戈赛夺冠前传
戈壁挑战赛始于2006年,当年完全是以探路和体验为主,参与的院校和人数较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有限。2007年,中欧开始组队参与戈二,以06EMBA学员为主,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成绩。虽然戈二中欧没有夺得冠军,但为戈四和戈五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参与戈二的唐咚,公司在深圳,和07EMBA深圳班的同学很熟悉,他告诉了大家有这样一个大型的户外活动。
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EMBA项目(2个英文班,9个中文班,共11个班),中欧07EMBA的学员们一直想折腾点儿什么,给学校、给班级留下些东西。戈壁挑战赛让他们觉得是个机会,于是他们开始组队参赛并且期望取得更好的成绩。戈三的队员有07EMBA深圳班的胡红智、王永革、安刚,07EMBA上海班的张启明和朱静,07EMBA北京班的邓源和胡潇,以及06EMBA上海班的徐卫东等。
这些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训练过,彼此大多不认识,比赛之日在敦煌接头,随后便投入比赛。后面发生的事情惨烈、悲情,充满戏剧性。第一天,多名队员身负重伤,后来队长张启明中暑,队里争论不断,成绩非常糟糕。最后一天,美女朱静最后一个到达终点后已经找不到一个中欧的队友,因为他们已经登车离去,朱静只好和清华队的人一起回到酒店。
在当晚的庆功宴上,中欧队员个个身心俱疲、百感交集,目睹曾经在一个起跑线上的对手——如今的冠军队取得胜利后的兴奋、快乐和张扬,他们暗自发愿:“再给我们一年的时间,我们一定会卷土重来,让戈壁上所有的人感受到中欧的豪情和力量。”

回到深圳,胡红智和王永革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以自己班为班底,发动群众,开始组建中欧队。一个负责宣传,一个负责“相面”,渐渐地队伍有了雏形,只差带头人了。他们两个用了很多心思,成功说服肖庆当队长。
2009年,夺冠之战热点本在长江队和清华队,结果中欧队成了黑马并最终夺冠。赛后,大家约定戈五由上海校区牵头组队。
卫冕的压力
针对中欧队戈四夺冠,组委会的评价是“超强的团队精神”,裁判组的评价是“训练有素,战术得当,具备半专业的水准”。在中欧的内部总结会上,有队员感叹道:“2009年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有来自深圳班的胡红智、王永革和肖庆这个‘铁三角’,有修廉、张涵这样的铁人,有李晗、朱元、曙光、尉朝、建成和段毅等执行力极强的队员,有和平、陆江宁、王霞、治国和陈绮等顾全大局、甘当绿叶的队员。这个成绩已经很难被超越了。”
在周迎旭看来,戈四中欧队成为戈赛的领跑者,戈五中欧队将会面临不可小视的心理压力和挑战。虽然早早确定了戈五由上海校区牵头组队,但到了2009年年底,依然没有动静,并且在深圳的胡永智和肖庆多次电话催促下,仍然迟迟未有进展。
戈五搭班子
2009年12月中旬,肖庆告诉陆江宁,他要去上海,与他们一起讨论中欧队参加戈五的事情。
中欧的会议室里,肖庆、陆江宁、周迎旭,与校友会王庆江主任、李梅老师开会,讨论如何启动戈五项目。会上,肖庆代表戈四队员,慷慨陈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戈壁挑战赛的重要性,希望校方大力支持,马上启动戈五项目。王庆江主任表示支持,同意开始筹备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陆江宁和周迎旭正式代表上海校区接下戈五这个任务。陆江宁和周迎旭认为,必须发动戈四的老队员,请他们出马,带动身边的校友,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尽心尽力,期待戈五能够卫冕。
经过充分讨论和戈四的经验传承,中欧戈五军团的组织工作大致分五个方面:精神、战术、外联、后勤、宣传。
“精神”是凝聚力工程,以团长为核心,陆江宁、李梅协助。“精神领袖”团长许定波,亦是戈五的灵魂人物。朱晓明院长对戈壁挑战赛极具战略眼光的洞察和高亢的热情,为中欧参加戈壁挑战赛提高了层级,奠定了中欧戈五队超越历届中欧队的地位,从而为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欧对戈壁挑战赛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一直是其他兄弟院校感叹的话题。
“战术”以指导员朱元为主,领队周迎旭、AB队正副队长为主要谋划成员。戈五队在指导员朱元和A队队长朱小明的领导下,以上百封邮件往来,上万字的作战方案、细则,形成了戈壁挑战赛的战术专集,其耗费心血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外联”主要协调组委会赛事安排,以领队周迎旭为主。
“后勤”是比赛成功的保障,由陆江宁负责。赛事如一场大型战役,立体攻防,后勤系统工作体现在历次训练、选拔赛、总决赛、正式比赛的各种组织协调上,包括专业装备的采购和发放,医疗应急保障、心理咨询、给养补充等无数细致复杂的工作。
“宣传”由前线报道小组负责,具体安排如下:中欧公关事务部袁梅老师驻扎在啦啦队营地,每天向学校发稿;焦胜深入一线拍摄;另有《第一财经报道》记者王立伟参与,其任务是向广大中欧校友报告前线战况,而众多校友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激励前线将士奋勇竞赛。所有这一切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
在A队指导员朱元看来,A队核心是全队的大脑和精神发动机,应该尽早形成,因为有大量工作等着他去完成。
作为核心,最好亲力亲为参与A队各项准备工作。原因有四:第一,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亲自做才了解来龙去脉和因果逻辑,认识才会深刻;第二,只有亲力亲为参与其中才能熟悉每个队员的特点,领导指挥才有依据;第三,能进中欧的学员大多都有当团队核心的能力,权威是干出来的,不是被任命出来的;第四,备战时间非常紧,必须有人奉献,核心不做谁来做。因此,A队核心必须做到忘我,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确保投入时间和精力,任何杂念都可能给全队带来巨大风险;性格要开朗、理性,要能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要有进前八名的体能实力,即使分心处理大量琐碎工作也能完成比赛任务。往届队员只能是护送一程,两个月的时间,只要充分沟通,不走弯路,就足够打造一支能独立完成任务的铁军。

参赛战略:如何统一思想
三个多月的艰苦准备,难道就只为了一场越野马拉松吗?中欧究竟应该制定怎样的参赛战略?在戈赛战场上遇到的各类问题,究竟应该以什么为原则来解决?
以上种种,思想越统一,无谓的争论就越少。A队要不要拿团队冠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不惧战,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比赛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A队目标是拿团队冠军,要不要兼顾个人名次?针对这些问题,朱元认为,在实力有绝对优势可以确保胜利时可以兼顾,但在胜利形势不明朗时要坚决放弃兼顾的想法。道理很简单,每个人的体能是有限的,赛制决定了整个团队必须按整体思路布阵和分配使用每个人的体力,它不像体操团体赛个人表现越好团队越好,而更像足球比赛讲究整体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赛任务,没有比赛任务时你不休息就意味着正式比赛时可能会因为你的体能下降,拖累整个团队或者打乱原有部署。
队员选拔:普选的同时如何避免挂一漏万
2009年12月初,周迎旭在重庆出差,王永革从莫斯科打电话给他,半个小时的国际长途,主题只有一个:如何组织中欧戈五队伍。
周迎旭提出了三地预赛的普选制:在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地分别举行预赛,最后在第三地进行总决赛的选拔。理由有三:第一,戈五的各地报名参赛人数会大大超过上一年,在一地组织选拔赛难度较大,效果会受影响;第二,中欧要建立一套可复制的机制,把中欧队的精神传承下去;第三,谁也无法保证中欧年年都能拿第一,但是选拔的面越广,越能选出代表中欧最高水平的队员。
王永革担心的一是时间很紧,长江已经选拔结束,而中欧还没开始组织,三地选拔时间会拖得比较长;二是分散选拔难以形成核心,团队磨合和赛前集训都可能会受影响。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商议,最终,周迎旭和王永革达成一致,周迎旭负责前期的选拔,王永革负责后期的训练和比赛。
那之后不久,周迎旭就编写了一份严谨的选拔队员的文件,分发给北京、深圳和上海的组委会,根据队员选拔的条件和要求,开始了分赛区的选拔工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迎旭提出的普选制是正确的,而王永革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180多人报名参加普选,80多人参加三地选拔赛,50多人参加洛阳偃师的总决赛。经历了北京的大雪严寒、阳澄湖的冷风冻雨、洛阳的狂风飞沙等重重考验,参赛校友们高昂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让陆江宁和周迎旭既感动又为难,因为最后只能有20名队员入选。至今,众多队员坚持不懈、忍着伤痛,挑战选拔赛的一幕幕仍常在周迎旭和陆江宁的脑海中浮现。
普选的优点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但赛制本身难免挂一漏万。而通过补赛、在赛马中相马等候补机制,最终在普选之外,又招募了多名优秀队员。来之不易的机会使他们倍加珍惜,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戈五当之无愧的英雄。
体能实力的两个关键:队员选拔和科学训练
在朱元看来,体能实力由两个因素决定,分别是队员基本素质和科学训练。
队员基本素质好是中欧最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遴选优秀队员是成功的第一步,中欧学员多,选才基数大,对此是一大保障。接下来要充分动员,然后,最重要的是有一套最大限度地方便和保证优秀选手入选的选拔机制。如果因为时间安排问题,优秀选手不能入选,那么损失的是中欧,衡量选拔机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最大程度延揽人才。在朱元看来,2010年的两轮选拔,如果严格按照普选执行,A队三分之一的人都无法入选。好在灵活处理了多个个案,14位A队英雄基本反映了中欧的实力。
A队在确定最后参赛名单时,没有按照全队队员的选拔赛成绩排名选人,而是让三个队长主观打分,然后经过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结果,根据结果排名选人。虽然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但这毕竟不公平,而且对队友实力了解不深不准也会严重影响比赛中的排兵布阵。事后总结,朱元认为如果把总决赛地点(或者干脆所有选拔赛)定到某一个地方(上海、北京、深圳任何一地,每年轮流)且赛段固定,多次补测,可以最大程度便于选手安排时间,一次发挥不好还能再测。而且因为比赛条件相同,可以相对客观地评比队员的实力,也方便大家互相了解。这样能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选拔,为后期备战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
作为戈五A队指导员,朱元把科学训练分为个人训练和团队合练。个人训练也要有团队组织,A队是5月1日后才进入状态的,所以2010年队员间训练量差异度很大,队员间情况互不了解。
以朱元的经验来看,实战合练能够使大家在比赛中少走弯路,积累比赛中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比赛战术只有在演练中才能体会其奥妙,队友也只有在合练中才能真正互相了解和磨合,建立信任。合练主要是练战术,场地最好是25~30公里的平路,便于模拟戈壁实战的奔跑距离。合练要进行多次且水平要高,要有适应训练、集体闯体能关、新战术演练、不同任务轮换等。
以中欧的经验总结,A队比赛的经验不单是地形和阵型上的,曾经携手跑过的心路历程才是最大财富。相较亚军,中欧的赛前准备有的方面强过对方,有的方面不如对方,总的来说,两方赛前准备和实战经验不相上下,但中欧的个人体能实力强过对手,所以中欧赢了。而团体季军台大代表队的个人体能实力虽不比中欧差,但赛前准备,特别是实战经验远远不如中欧队,所以台大的总成绩与中欧的相比差距较大。
中欧戈五创造的A、B、C赛队框架
经过努力,中欧争取到了几乎比原定计划多一倍的名额——38人。但随之而来的是队伍组织难度加大。中欧的经验显示,比赛中队伍拉得越长越难管理,发生问题甚至危险的可能性也越大。2009年长江总结的失败教训中就有这样一条:队伍人太多,不好管理,影响了A队的成绩。
在2009年的戈四比赛中,中欧总计参赛24人,A队10人,B队12人,C队周迎旭和王永革2人,取得B组第一、二名。周迎旭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把队伍分成A、B、C三队。A队的目标是团体和B组男子前三名,B队的目标是B组女子前三名,C队的目标是当好绿叶,服务全队,坚持到底,一个不落。方案提出后,有些队员不理解。尤其是把B组分成B队和C队,有些队员感到没必要,有的甚至觉得C队被歧视了。周迎旭和陆江宁等队员通过电话或邮件及时与大家进行了沟通,强调各队都是为了中欧戈五整体的共同目标,很快他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是任何一个组织高效实现目标的保障。分组后,各队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和目标。A队队员集中精力加大训练强度,商讨比赛战术计划;B队在集训中就有意识地围绕三名女队员进行分组训练;C队承担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宣传沟通等繁杂琐碎的事务。通过苏州的马拉松赛、北京的八达岭拉练和深圳的梧桐山集训,随着队员们的个人成绩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每个人的实力和性格特点逐渐明朗,产生的一些矛盾也逐步得到了化解,相互间的沟通和磨合越来越有效。
团队队员间的有效磨合、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是形成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中欧戈五队队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从深圳、北京、昆山到洛阳,但是多地域、多层次选拔赛使得团队成员更快地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认同。
深圳的两天集训,通过不同的分组和配合,强化了队员间的团队意识。高温酷暑下的山地拉练,也使得队员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集训第二天过半程后临时决定的原路折返,更是对很多队员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磨炼作用。
会师玄奘故里,总决赛机制形成
周迎旭在一次中欧校友会的活动中,向大家宣传戈壁挑战赛,洛阳市副市长杨萍校友听后主动邀请把中欧的总决赛安排在玄奘故里——河南偃师。鉴于对玄奘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中欧最终将总决赛安排在偃师。
为了进一步落实比赛细节,周迎旭和陆江宁专门赶到偃师,与当地的政府部门接洽,实地逐一勘察比赛线路。比赛当日,当地政府各部门非常重视,积极配合,还组织了一批当地的干部群众参与比赛,杨萍校友也从洛阳赶到偃师,和中欧戈友一起比赛。
在赛前的仪式上,当地各级领导出席讲话,锣鼓喧天,场面浩大。在比赛的两天里,偃师的领导和老百姓认真准备,在每个路口都安排了工作人员,他们在大风里穿着西装,举着标志旗,非常感人。而且,两天里,中欧戈友经过了那么多的乡村和山间小路,竟然没有看到一条狗出现在赛道上!可见,当地的组织工作做得多么仔细、到位。

这次偃师会师,也为中欧总决赛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术准备与伤情管理
战术准备包括制定比赛策略、排兵布阵、确定比赛阵型、熟悉地形……中欧采用的一直都是以我为主的领先策略,过程单纯、结果可控,已通过两届夺冠获得验证。朱元准备了详尽的战术专集,详细准备了各类排阵和阵型。
当然,朱元也明白再好的战术和阵型停留在纸上都没有意义,只有通过多次演练才能明白作用、掌握要领。队员们也只有在多次合练中才能切身了解彼此的比赛习惯、奔跑节奏以及真实的体能状况,而这些都是默契配合的前提。
中欧戈五有一个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即A队的比赛主力阵容要不要设第七人的双保险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于第七人保险是否必要,单独看这个问题谁都会认为有保险好,问题的实质是你怎么评估你的对手。比赛不结束谁能下结论对手实力比我们弱,即使比赛结束也不能简单根据成绩就得出体能实力强弱的结论。因此,我们制定策略时的假设是对手与我们体能实力相当。如果没人受伤,设第七人的代价是空耗一个队员的体能,全队在后续比赛中就会处于劣势。如何抉择就取决于对受伤概率的评估。戈五的新经验是准备不足会导致意外伤病的概率加大。
在中欧看来,火线伤情有三大类:旧伤情、新伤情和中暑。A队队员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热身和其他保护到位,赛前也一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跳跃以防崴脚。戈壁其实不容易受伤,最可能的新伤就是脚起泡和抽筋。A队一般会在戈壁最热前完成赛程,戈五赛前还在深圳进行高温适应训练,A队队员中暑概率不大。因此发生概率最大的还是老伤复发。中欧的策略是事先预防重于事后保护,在整个选拔、拉练过程中,老队员反复强调不受伤,不能隐瞒伤情,选择最终参赛选手的第一考虑因素也是伤情。旧伤隐患大的基本排除在名单之外。不像别的院校,中欧戈四和戈五没有大的火线伤情,实际上就是这种准备思路的成果。
事先探路的必要性
为了确保胜利,不打无准备之仗,戈五中欧队安排了李雄和赵焱于5月12日先到达敦煌,之后朱元前来会合,他们几进几出戈壁,反复打探路线,为确保比赛胜利做足了功课。
四天的比赛过程中,请来的司机兼导游老郭弟兄两人不离左右,两辆越野车一直跟着中欧的队伍,随时准备帮助和救援。到了夜晚,他们躲在营地附近,和衣睡在车里,吃的是馍馍,喝的是矿泉水,他们也成了中欧戈五的队员。
强大的装备及后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大的装备及后勤是中欧夺冠的法宝之一。充足、实用的装备,完善的后勤不仅让比赛顺利进行,也给队伍增添信心。这是一项关键又艰巨、烦琐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这方面是陆江宁的强项,他的工作备受赞赏。
复盘中欧戈五的卫冕之旅,以上不足以窥其全貌,权当领略一二。而对于中欧校友参加戈赛的收获,以戈五体验队队长、时任中欧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教席教授李秀娟的发言最为精辟,她说:A队队员感受的是人生的使命感和荣耀,B队队员是挑战自我、挑战个人极限和超越自我,C队队员则是坚持,坚持走完就是胜利;体验队队员感受的是欣赏别人和不离不弃的陪伴。
(本节内容摘编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戈五路志》中陆江宁、周迎旭、朱元和焦胜等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