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那张龙椅
为了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坐得稳当,刘邦可以说费尽了心思……
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经总结过自己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会用人。
他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世豪杰,却全部为我所用,这才是我得天下的真正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知道珍惜,他不败谁败?”
刘邦此话不假。综观他的一生,确实在选人上不拘一格,而且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但光有这些就够了吗?
恐怕不行。
我们不妨来听听大臣王陵对此的看法。
王陵说:“皇上宅心仁厚,‘与天下同利’,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有封有赏,所以大家肯为您效劳;可是项羽那家伙就不同了,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却很是小家子气,别人有了功劳,本应该封土赐爵的,他却把那印信捏在手里,印的角都摸圆了也舍不得给人。这样一个吝啬鬼,谁还愿意为他卖命呢?”
王陵的话才可谓一针见血,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之会用人,其核心其实就是“饶人以爵邑”——该封的爵位,封;该给的土地,给。一点也不含糊。
刘邦在这方面做得还真是不错。钱财、土地之类的我们姑且不说,光异姓王刘邦就封了八个,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韩国王室后人,史书称韩王信)、齐王韩信(后封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这八大王,有土地,有军权,有治权,势力很大。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君臣之间共患难易,同享福难。刘邦当年之所以封异姓王,是为了笼络他们,以对抗敌人项羽。当项羽灰飞烟灭,天下尽入刘邦之手后,实力强大的异姓王就成了大麻烦——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刘邦首先收拾的是韩信。
韩信是穷孩子出身,失了双亲,生活无着,常常食不果腹,老受地痞流氓的欺负。不过韩信很能忍,连“胯下之辱”都能忍受。
秦末天下大乱后,韩信先是投奔了项羽,可惜项羽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军事天才,只让他当了一个执戟郎中(类似侍卫官)。几次献计项羽都不被采纳,韩信于是跑到了刘邦这里。但刘邦也没有看上他,只给了他个管粮库的小官。
倒是刘邦手下的萧何发现此人不可多得,屡次和他交谈。但韩信觉得自己太憋屈了,完全是怀才不遇,便挑了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逃之夭夭,后被识货的萧何追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不久,刘邦真的在萧何的建议下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由此登上了楚汉战争的舞台。
韩信被起用后,其展现的军事才华令人瞠目结舌。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典故,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他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伟大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自拜将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敢与之争锋。韩信的卓著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韩信握有可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为了打败刘邦,项羽曾派韩信的老乡——盱眙人武涉游说韩信叛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
应当说,就当时的条件,对韩信而言这是一条路。然而韩信不为所动,他在拒绝武涉时,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想当年,我投奔项王帐下时,官不过郎中,爵位不过执戟。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用,因此我才弃楚投奔汉王刘邦。汉王对我十分器重,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兵将。在我冷时,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在我饿时,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如今的成就。他对我如此信任,如果我背叛他,会招来报应的!所以,你也别劝了,就算我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的!”
当时有一个叫蒯通的著名辩士,也来游说韩信。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劝韩信叛汉,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而韩信呢?史书记载“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也就是说,韩信有些心动,但仍然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刘邦不可能对他怎么样,所以最终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劝说。
韩信率约四十万汉军,在垓下将项羽的十万兵马团团包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歼灭。最后,项羽冲出重围,仅带着二十八人逃至乌江,被韩信的部队追上。项羽吟诵了著名的《垓下歌》后,挥剑自刎。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可以说,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司马光就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的不幸也来临了。
垓下之战结束后不久,一天,刘邦只带了几个随从,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冲进他的军营,把他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韩信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心是很重的,而猜忌的程度则和他的功劳成正比——当时情况下,功高必然震主。
然后,刘邦把原本被封为齐王的韩信改封为楚王,将韩信从他的根据地齐地调离,并且没有给他任何兵马。韩信从此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只能吓人不能咬人。
然而,饶是如此,刘邦对他仍不放心。
没过多久,一次刘邦召见群臣,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怎么办?”
这个告密者是谁,为什么要告密?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认为告密者是在刘邦的指使下故意而为。
有这种可能吗?
有,可能性还比较大。因为比较蹊跷的是,刘邦的话音刚落,大臣们就都认为告密属实,而且异口同声地骂道:“赶快派兵攻打,活埋了那厮!”
可见,刘邦对韩信的不放心,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否则,何至于大臣们都看出来了。
不过也许考虑到韩信是个打仗的天才,臣子中没有能与之对抗的人物,因此,刘邦采取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假装巡视云梦,把韩信诓去,然后生擒他。
韩信收到消息后,意识到刘邦来者不善。但他左思右想也想不出自己到底哪里惹恼了刘邦?最后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了曾经追随项羽的大将钟离眜身上。
钟离眜似乎早些年与刘邦有过节,因而刘邦非常恨他,一直在通缉他。项羽死后,钟离眜走投无路,只好逃到楚地,投奔好朋友韩信。
当时韩信认为,大概是有人把钟离眜投奔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刘邦,这才给自己引来了祸患。如果将钟离眜杀了,刘邦一高兴,不就放过自己了吗?
此时的韩信天真得就像孩子,当韩信提着钟离眜的首级来见时,刘邦却二话不说,立即令人将他绑了起来。
韩信悲伤地说:“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当然应该被杀了。”
刘邦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你别废话,你认为你的反迹还不明显吗?”
不过也许是念及韩信曾经的功劳,也许是确实拿不出韩信谋反的实据,因此回到都城后,刘邦并没有将韩信怎么样,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让他住在长安,以便随时监管。
韩信本是个自视甚高的人,无故被贬,自然牢骚满腹,便常常称病不上朝。刘邦当然明白韩信的心思,但也没有采取措施,对他的软对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可惜,刘邦容得了他,有人却容不了他。不久后,韩信还是顶着“谋反之罪”死于非命。这件事咱们后面再具体讲。
除了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同样起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如英布、彭越等,后来也陆续被杀掉。
那么,没了这几个强大的异姓王后,刘邦就彻底放心了吗?
还没有。
当时丞相的权力也非常大,刘邦决定从时任丞相的萧何下手,来打击和削弱相权。
机会很快又被刘邦抓住了。
一天,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上林苑本是秦朝时专门养兽以供皇帝狩猎的皇家园林,但此时基本上已经荒芜而被刘邦弃之不用,因此萧何的主张并无不妥。
但刘邦一听就恼火了(或者是故意装作恼火),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假借百姓耕种之名要将上林苑卖给商人牟利,更以此为名将萧何关进了监狱。
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收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的做法虽然让人觉得下作甚至卑鄙,但从刘邦的角度来看,他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确实达到了削弱相权同时提高皇权的目的。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还想尽了其他办法。
第一件事,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暂的秦朝统治和纷乱的秦末战争,这使得当时人们的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当然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便想通过尊崇父亲,以教育大臣和百姓们,要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的做法也堪称巧妙。他本和父亲住在一起,但为了向大家表示自己的孝顺,便每隔五天就公开去拜见一次,而且又是磕头又是捶背啥的,丝毫没有皇帝的架子。
刘太公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你“刘三儿”(刘邦排行第三)不管称王还是称帝,不还是我的儿子吗,向我行礼如仪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但太公的属下们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当今皇上虽说是您的儿子,但他终归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一国之君拜见您这个臣下,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对管治天下臣民不利。”
刘太公一听:对啊,只要天下姓刘,我这做老爹的折损点面子有什么关系?还是大局为重吧。于是等刘邦再来拜见时,刘太公就拿起一把扫帚横在胸前去迎接,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
刘邦当下一惊,心想才几日不见,难不成老爷子中邪了?连忙上前,准备问个究竟。
刘太公却一把推开他说:“你不用担心我,我这身子骨追兔子都没问题。但是你作为皇帝,贵为人主,怎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呢?”
刘邦一下子明白了老父亲的良苦用心(当然,和父亲联手演戏的可能性更大),很快就顺水推舟下了一封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来,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真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第二件事,处理丁公和季布:
丁公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当年项羽在彭城打败刘邦后,丁公带兵在彭城西面追逐刘邦。眼看就要被抓住了,刘邦回头对丁公说:“咱俩也算得上是一对英雄好汉,干吗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呢?”丁公不知是动了惺惺相惜之心,还是其他有什么考虑,当即放走了刘邦。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喜滋滋地跑去拜见刘邦,以为能求得个大官做。没想到刘邦不但不报恩,反而令人砍了丁公的脑袋。理由是:做臣下的不能为主子尽忠,尽干些背主求荣的事,这样的人留着有何用?
与此同时,在楚汉相争中曾追得刘邦屁滚尿流的项羽麾下另一位将领季布,却被刘邦召见。在表示服罪后,季布被任命为郎中,此后一直凭借才能享有高官厚禄。
丁公和季布两人,有恩的被杀,有仇的却升官发财,让人不明所以。其实也很简单,丁公从前放跑刘邦,现在又来投诚,可谓背主求荣。刘邦杀丁公,以此来告诫群臣和百姓,只有忠诚于他刘家才有出路和活路。季布有才能且忠诚,在成为胜利者后,赦免和重用他,是为让天下人看到他刘邦的宽容和大度。
作为汉王朝创立者的刘邦,确实有他诸多不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