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皇帝才过瘾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么,您知道这话是怎么来的吗……
刘邦本质上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初登帝位后,他嫌秦朝的礼仪制度过于烦琐,干脆全面予以废止。这样一来,他和大臣们见面时,就跟从前一样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这天,刘邦眼见经过几个月的忙活,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已逐渐收到了效果,高兴之余,他抽空宴请了一下群臣。
跟刘邦一样,汉初的功臣宿将们大部分也都是粗人,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吹牛侃大山却一套又一套。这不,几杯酒下肚,他们便脸红脖子粗地高声咋呼起来。有的边撸袖子边唾沫星子四溅地描述当年是如何威风八面,指哪儿打哪儿;有的则添油加醋地讲述着当年楚汉相争时的艰辛和逆转的艰难,说着说着,竟然又哭又笑,弄得满脸都是泪水和鼻涕;至于那些跟刘邦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发小们,更是不厌其烦地诉说着他们和刘邦“铁打”的友情,说到兴奋处,甚至情不自禁地将当年一块儿偷鸡摸狗的事也一锅端了出来。
刘邦本人也好饮,对酒话其实并不是很在意,而且他也确实有容人之量。但问题是,度量再大,再善解人意,终归还是有底线的。更别说今非昔比,此时的他已贵为一国之君,俗语说“蒸笼还分上下格”,何况君臣?
因此,看着文臣武将们频出的丑态和没大没小地揭短,刘邦嘴里虽没说什么,眉头却皱得越来越紧。
刘邦细微的心理变化被一个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人叫叔孙通。
叔孙通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他原本是秦国的博士(掌管书籍文典等的官职,不同于今日的博士),在二世的时代供职于宫中。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一天秦二世叫儒生们来问策,作为儒生之一的叔孙通也位列其中。
当时那些儒生大多是“书呆子”。他们的对策,是出兵镇压。
没想到二世闻言,脸都绿了,因为他压根就不相信(或者说不愿相信)在自己的治下会有人造反。
狡猾的叔孙通见状,立即上前说:“天下一统,四海一家。明主在上,法令在下,哪有什么人造反?不过是些小偷小摸罢了。”
秦二世龙颜大悦。
退朝后,其他儒生纷纷指责叔孙通欺君罔上、阿谀奉承。叔孙通却回答说:“不这样说,还有命吗?”
不过,叔孙通也知道自己此后很难再在秦朝的儒生圈混下去了,因此改换门庭投奔了项梁,后来又跟了刘邦。
可惜,虽然成了刘邦的人,却没有得到刘邦的心。叔孙通此后混得也不怎么样。
但叔孙通一点都没灰心,而是在苦苦寻觅着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刘邦在宴会上皱眉头的时候,深谙人心的叔孙通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不过,叔孙通并没有立即进谏。老于世故的他知道,这些文臣武将包括刘邦,经过九死一生才打下江山,早就憋不住想放纵一下了。如果现在去进谏,很可能会扰了他们的兴致,适得其反。只有等刘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是自己出手的最佳时机,因此叔孙通选择了继续等待。
果不其然,大半年之后,刘邦忍无可忍。原因是这些臣僚们不但在饮宴之时毫无节制,就连开朝会时也吵吵嚷嚷,甚至上蹿下跳。哪怕刘邦瞪疼了眼睛,拍破了桌子,也无济于事。每当此时,刘邦的脸色就变得越发难看。
叔孙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知道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于是对刘邦说:“皇上,咱大汉朝廷又不是草莽窝子,怎么开个朝会就跟群魔乱舞似的,成何体统!”
刘邦叹了一口气说:“是啊,但又能怎么样呢?”
叔孙通说:“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没有一个系统的礼乐制度,如果有的话,一切就会好起来。如果皇上愿意,我可以去鲁地找一些儒生来,让他们和我的弟子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刘邦有些担心地问:“你们这个朝仪麻烦不?如果和秦朝的一样,那就算了。做皇帝不就图个清爽自在么?太繁杂的礼仪,会把人逼疯的!”
叔孙通说:“一点都不麻烦!礼这玩意儿不是僵死的老古董,而是与时俱进的。臣一定上采周礼之长,去秦仪之短,打造一套具有咱大汉特色的朝仪制度。”
刘邦点点头说:“你可以去试试,但一定要注意简便易学,多照顾一下朕的感受!”
叔孙通做出保证后,立刻前往儒学氛围浓厚的鲁地征召儒生。其中有两人很鄙视叔孙通此前四处投靠的行为,宁死不去。叔孙通也不客气,当即丢给他们两个字——“腐儒”。从此,这两个字就成了读死书的标签。
然后,叔孙通带着另外三十多名儒生回到长安,又把自己一百多名弟子和刘邦身边有点儿文化的人全部借来,历经一个多月的编排演练后,朝仪程序正式成形。
叔孙通决定进行彩排,并邀请刘邦前往观看。结果,刘邦很满意,并且当场拍板:文武百官和功臣勋贵都要进行培训。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长安城中的长乐宫建成了。诸王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前来参加朝会,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正式登场。
天亮之前,诸王侯和群臣个个穿红戴绿,精神抖擞,列着整齐的长队站立在宫门外。
天刚放亮,谒者(皇帝身边管传达等事的近侍)开始主持仪式,按王侯将相官阶,引导众人依次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
这时只听谒者喊了一声“趋”,于是众臣就小步快走进入指定位置。
位置当然不能乱站。功臣、列侯和武官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文官列队于东边,面向西,丞相站在文官队首,大小官员依次往后排列。
随着左右侍卫一声声高呼“皇帝驾到”,刘邦身穿崭新的龙袍,面容庄严地迈着八字步走来。诸王侯和百官在礼宾官的引导下,依次向皇帝朝贺。
整个过程,没有人不觉得畏惧,没有人不屏气凝神,更没有人敢擅自喧哗。
这还不算完。大礼完毕,刘邦在宫殿里大摆龙宴,诸王侯和百官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词敬酒。大家互相谦让,毕恭毕敬,彬彬有礼,再也没有往日那种混乱的局面。酒上九巡,谒者宣布“罢酒”。
然而这时还不能走人。只见监察礼仪的御史走到众人当中,一个一个地揪出不合礼规的官员,并且把他们带离现场。砍头自然是不会的,但打屁股和加强训练恐怕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仪式顺利完成后,刘邦喜不自禁。他余味无穷地说:“老子今天才晓得,当皇帝还真是过瘾!”
当然过瘾。这样的伦理和礼仪,原本就是为了让君主坐稳江山而设计的。秦汉以后,历朝历代都坚持伦理治国和礼乐制度,盖源于此。
后来,在叔孙通的主持下,汉朝拥有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虽然这些礼仪的制定初衷是为皇帝治理天下服务的,但在客观上对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人们现在常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就是给大家定下的标准。你可以不喜欢这些标准,但不管怎么说,它们对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