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创新运营模式、做大皮书智库平台的几点思考

张静华[1]

摘要:皮书作为智库服务平台,多年来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理论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日趋成熟,特别是数字出版等一批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皮书如何应对数字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容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真正发挥好皮书作为智库平台的重要作用,是值得皮书出版单位、作者及营销商等共同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皮书 智库平台 数字出版 模式创新

一 高度认识皮书作为智库平台的重要作用

从全球来看,皮书最早以白皮书的形式出现在18、19世纪的英国,一般按照颜色可分为蓝皮书、白皮书、绿皮书和黄皮书等不同种类。近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大型“皮书”系列图书,每年围绕我国与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出版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研究报告。可以说,各种皮书不仅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点及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总结,更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重点领域和区域发展趋势预测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和各省市政府、研究机构等准确了解国内外和区域发展现状、把握未来发展态势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经过多年的持续出版和努力,如今皮书已经逐步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智库平台作用、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载体,许多精品皮书也成为世界各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式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广泛应用,“皮书”等传统出版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困难。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实现总收入1051亿元,数字阅读消费人群不断增长,同时对数字内容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实现的收入中,传统出版单位和机构所产生的数字产值仅为23亿元,占比不足3%。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传统出版物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出版单位正在面临严峻的数字出版的挑战和竞争。

皮书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与一般的出版物不同,它是从专家和学术的视角,分析和预测某一区域或某一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皮书承担着智库平台的重要职能和作用。因此,在数字内容和移动多媒体时代,要持续做强皮书品牌,就要充分认识皮书作为智库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皮书研究领域,促进皮书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使这一智库性产品产生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实现社会科学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二 数字出版时代:皮书智库亟待理念和模式创新

如今,电子书、网络文学、手机阅读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标志着数字内容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对传统出版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皮书作为一种新型出版形式,总体上仍然是以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主,电子版皮书虽已出现,但更多时候限于电脑等作为载体,与手机等移动多媒体的衔接步伐较慢。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大潮,皮书出版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如何利用现代各种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载体和新的内容等扩大皮书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成为出版单位、专家学者和传播者、经营者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具体来说,在数字出版时代,皮书作为智库平台主要面临以下几点新的要求:

一是数字出版物、移动多媒体迅猛发展。据统计,我国国民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已达到32.8%,网络文学用户数接近2亿,手机出版产值2010年已达到近350亿元,并成为数字出版的第一大产业门类。同时我国还先后建立了9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集中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数字出版。在这一背景下,皮书出版物也要紧跟时代,注重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是传统出版社等机构要实现从单一的内容提供商向综合资源服务商的转型。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出版业以内容为主被赋予了新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即谁的内容资源具有更加强大的整合能力,谁能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谁就能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皮书出版单位和经营者,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从皮书选题、内容制作到编辑、出版、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要引入先进理念,拓展服务的业务领域和内容,努力成长为集策划、制作、营销、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资源服务提供商。

三是在纷繁复杂的数字出版时代,皮书尽管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指导性的智库服务平台,也要不断创新,突出特色,力争打造皮书独有的品牌知名度,拥有更多的读者群,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智力支撑。

三 做大做强皮书智库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皮书选题、编写和项目管理机制

首先,皮书的研创、出版要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要严格皮书选题准入门槛,与党和政府、行业、区域发展全局紧密结合,与新学科建设和专家团队培养紧密结合,加强皮书选题论证、专家评议等环节。其次,要建立皮书质量严格把关制度,从选题立项、框架结构、内容质量、评价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制定更加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尽量稳定作者和编写团队,以保证皮书编写质量。

(二)实施“精品皮书”出版重点工程

目前,皮书系列的图书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但整体上看,精品、品牌皮书仍不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对学术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精品皮书就更少了。因此,建议皮书出版单位可研究实施“精品皮书”出版重点工程,比如每年针对国家及省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联合起来,出版10部重点皮书,作为精品皮书来打造,切实提升皮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探索和实施皮书数字化出版商业模式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发展方向,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尽管皮书作为智库平台,有其特定的受众和阅读群体,但面对数字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冲击,皮书出版也要积极创新,参与市场,努力拓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和数字发行等新兴业务领域。具体来说,一要积极促进数字出版、印刷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复合出版技术的利用,对皮书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支持电子书等新兴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二要建立健全皮书数字出版的资格准入和内容监管机制,不是所有的皮书都要有数字出版业务,而是要结合每部皮书的实际特点,有选择性地制定数字出版皮书指导目录。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是十分成熟,皮书出版单位要抓住发展机遇,作出自己的数字出版皮书特色和亮点,避免等到商业模式成熟以后再进入而被边缘化的现象。

(四)进一步完善皮书评价和宣传推广体系

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都组织专家学者对出版的各类皮书进行评价排名,并通过全国皮书年会等多种形式对外发布和宣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建议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皮书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构建差别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皮书分类评价与排名。另一方面,要加大皮书的宣传推广力度,拓宽皮书宣传渠道,通过积极策划和举办皮书高层论坛、新书发布会、参与国内知名学术会议等形式加强宣传,也可与书店、网店等销售单位联合开展皮书系列主题展卖会。

参考文献

王伟光:《发挥皮书平台优势 提高研创队伍素质——在第十三次全国皮书年会(2012)上的讲话》,2012年9月21日。

谢曙光主编《皮书研究: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袁立凡、宋淑云、王薇:《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20期。

吕志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大学出版》2007年第2期。


[1] 张静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总部研究部副部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