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三
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支撑我国逐步从高等教育大国迅速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从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国际排名体系看,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大学进步神速,中国大学也表现得愈加自信。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中国顶尖大学已经特别注重那些表征真正一流内涵和发展水平的办学维度,如清华大学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明确要求要超越指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做更好的教育。
超越指标不难理解,但关于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我相信绝无统一的答案。纵览欧美一流大学,特征无外乎拥有一流的师资、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等特征。如果要加上时空的定语,我个人认为,当前在中国做“更好的教育”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更先进的理念,培养的学生要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能力;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毕业生应该具有很强的职业竞争力乃至全球胜任力;三是要能够积极应对数字革命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是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交汇点,在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中更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从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历史看,大国崛起的历程尤其是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学中心、创新高地的历程必然伴随着引领世界风气之先的一流大学群体性崛起。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变革机遇,应在不远的未来创造更大的辉煌。甚至,根植于华夏大地的以创新与领导力教育引领、推动社会发展和影响世界的创新型大学,会成为继博洛尼亚大学、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之后的第四种形态。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认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强化基础研究在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创新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牢固树立追求真理的学术情怀。二是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优先实现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包括文科实验室)推动交叉研究能力提升,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零散问题。三是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开发,要从技术转移向联合开发转变,加大与行业领军企业的科研合作力度,建好建强以问题领域为导向、以产学研协同为特征的协同创新体系。四是完善大学创新体系,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遵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规律,推动基础研究、产业核心技术联合开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相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五是管理体制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推进大学行政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提升高校科技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中国特色、接轨国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六是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加强学术运行中的底线思维和“四个自信”,力争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进步的引领者、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者。
本书第一作者吴伟博士就读于我曾经担任主任的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3年毕业以来,他笔耕不辍,在院校研究、科技政策、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是我国科教战略研究领域的一位优秀青年学者。他的新作邀我做序,我欣然同意。本书既有对我国大学改革发展实践的系统梳理,也有对大学发展前景的宏观展望,把实践总结、理念探讨、政策研究充分加以结合,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本书的选题定位与基本理念,与我对大学建设、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解有许多的共通点,对我们深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认识和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大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力度,实现科研、学科和人才培养的融通发展,以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新成效贡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陈劲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