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入)部
⊙人
“人”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金文、小篆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人”。
《说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像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人,天地间的生物中最可宝贵的。字形像手臂腿胫的样子。)
“人”的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生命。如《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人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所以“人”引申指人的品质、性情。如“他人很不错”。
⊙介
“介”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人的样子,前后四点是护身的铁甲。金文中甲衣变为前后两片。小篆形体与金文基本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介”。
《说文·八部》:“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介,界画。由八、由人会意,表示人各守自己的分界。)
“介”的本义是铠甲。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介者”就是指披戴盔甲的人。
披甲则人在其中,因此引申为夹在中间。如《左传·襄公九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
人披甲则不易屈身,由此引申表示特立、特异。如“耿介之臣”。
用作量词,相当于“个”。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
⊙从
“从”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两个面朝左站立的人,一个跟随一个,会前后相随之意。金文大体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从”。
《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从,相听从。由两个“人”字相随会意。大凡从的部属都从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如《聊斋志异·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引申表示顺从、依从。如《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又引申指自、由。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又指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如“从犯”。
⊙众
“众”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众人在弯腰劳动的样子。金文有所变化,三人头上的“日”变成表示监察的“目”了。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衆”。汉字简化后写作“众”。
《说文·部》:“衆,多也。从、目,众意。”(衆,多。由、目,会众多之意。)
“众”的本义就是许多人。如《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从人多之义,可引申为多。如“众矢之的”,意思是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又引申指一般、普遍。如“众妙”、“众艺”。
⊙今
“今”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人张口向下伸舌的口形,金文中的舌下垂,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今”。
《说文·亼部》:“今,是时也。从亼,从。,古文及。”(今,目前,这个时候。由亼、由会意。,古文“及”字。)
“今”的本义当为饮。但本义现在已经消失了,现在用的是其假借义,表示现在、当前。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
⊙余
“余”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木支撑的房屋之形。金文、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隶变后楷书写作“余”。
《说文·八部》:“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余,虚词中表示舒缓语气的助词。从八,舍省声。)
“余”的本义为房屋,但该字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余”又作“馀”的简化字,意为多余。
《尔雅·释诂下》:“余,我也。”
⊙会
“会”是会意字。金文下边是仓体,上边是仓顶,中间是仓门,用储存谷物的粮仓来表示会聚之意。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会”。
《说文·會部》:“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属皆从會。”(會,会合。由亼、由曾省会意。曾,表示增益。大凡會的部属都从會。)
“会”的本义为会聚。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申指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如“欢迎会”、“欢送会”。又指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教会”、“同乡会”。又引申指某种能力。如“他会两国外语”。
“会”用作副词时指必然、定要。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令
“令”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口朝下的木铎之形,即铃),从卩(跪坐着的人之形),古代镇铎以发布号令,会向人发布命令之意。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令”。
《说文·卩部》:“令,发号也。从亼、卪。”(令,发出命令。由亼、卪会意。)
“令”的本义是发出命令。从命令之义,又引申指使。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臣能令君胜。”进而引申指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郎中令”。
“令”又表示美、善。如《世说新语·自新》:“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里的“令名”就是美名的意思。
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常在称呼之前贯以“令”字。如“令尊”、“令堂”。
⊙仓
“仓”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粮仓之形,其上是仓顶,中为仓门,下为仓体。金文与甲骨文、小篆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接近。隶变后楷书写作“倉”。汉字简化后写作“仓”。
《说文·倉部》:“倉,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从食省,口象仓形。凡倉之属皆从倉。”(倉,谷米收藏的地方。趁谷成熟颜色苍黄之时,收藏它,所以叫作仓。由“食”字省略会意,“口”像仓的形状。大凡倉的部属都从倉。)
“仓”的本义是藏粮食的地方。如《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
在古代“仓”与“库”是有严格区别的,装粮食的叫“仓”,装其他物品的才称为“库”。
⊙伞
“伞”是象形字。上边像张开的遮蔽蓬,下边像把和支架,像极了为人挡雨遮阳之物。其字本写作“繖”,俗写作“傘”,汉字简化后写作“伞”,而“繖”就废弃不用了。
《说文·糸部》新附:“繖,盖也。”(繖,车盖。)
“伞”的本义为车盖。后特指伞盖,即古时仪仗的一种,根据其颜色可以区别等级的高低。在古代,仪仗队中撑伞的人被称为伞子,而伞和扇两种仪仗也合称为伞扇。
引申为能挡雨遮阳的器具。如“雨伞”。
又被引申为伞形物。如“降落伞”。
⊙代
“代”是形声字。小篆从人,弋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代”。
《说文·人部》:“代,更也。从人,弋声。”(代,更替。从人,弋声。)
“代”的本义指更迭、替换。人们常说的“取而代之”,就是取代之意。引申指临时管理。如“代校长”、“代主任”。
又引申指历史上划分的时期。如“改朝换代”、“当代”等。
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唐人因避李世民讳,多将“世”写作“代”,故引申指世系相传的辈分。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俗
“俗”是形声字。金文、小篆都从人,谷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俗”。
《说文·人部》:“俗,习也。从人,谷声。”(俗,习惯。从人,谷声。)
“俗”的本义为习俗,即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十里不同俗”,故有成语“入乡随俗”。
习俗是普遍流行的,故“俗”又引申指大众的、普遍的、一般的。如“俗语”。
“俗”还引申指庸俗的、缺乏修养的。佛教以出家为尚,视未出家为俗,故又引申指佛教所谓尘世间或未出家的人。所以和尚若重新恢复普通人的身份则称为“还俗”。
⊙像
“像”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人从象会意,象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像”。
《说文·人部》:“像,象也。从人,象亦声,读若养。”(像,像似。由人、由象会意,象也表声。音读像“养”字。)
“像”的本义为相似。如《淮南子·主术训》:“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影)之像形也。”意思是天下人跟随他,就像回音应和声音,影子跟随形体。
又引申指模拟、仿效。如《淮南子·原道训》:“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意思是说,因此百姓们披发文身以模仿那些有鳞的动物(包括鱼类和爬行动物)。
还相当于“如”、“类似于”。如“像这样的事情”,即类似于这样的事情。
⊙健
“健”是形声字。小篆从人,建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健”。
《说文·人部》:“健,伉也。从人,建声。”(健,强壮有力。从人,建声。)
“健”的本义为强壮有力、有活力。如《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劲有力,君子应当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引申指健康、健壮。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
还引申指某些方面表现超过一般。“健步如飞”、“健谈”等都是取的此义。
⊙仿
“仿”是形声字。小篆从人,方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仿”。
《说文·人部》:“仿,相似也。从人,方声。”(仿,相似。从人,方声。)
“仿”的本义指相似、类似、像。引申表示照着样子做、效法。有一门科学名叫“仿生学”,就是一种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仿”常用在联绵词“仿佛”中。仿佛,作副词时表示好像、似乎。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作动词时表示类似、如同。如全祖望《梅花岭记》:“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任
“任”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人,从壬(承受),会人抱在怀里之意,壬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任”。
《说文·人部》:“任,符(保)也。从人,壬声。”(任,保举。从人,壬声。)
“任”的本义指抱在怀里。引申表示负担、担当。如成语“任重道远”,其中的“任重”就是指担子很重。
责任、任务是一种看不见的担子,负某种责任,就等于挑了某种担子,所以又引申指责任、任务。又引申为职务、职位。如成语“走马上任”。还指担任(职务)、任用。如成语“举贤任能”、“知人善任”。
用作动词,表示担荷、担当。如成语“任劳任怨”,就是既能承受辛苦劳累,又能承受别人的怨恨。
由信任又引申为听凭、放纵。如“放任自流”中的“放任”是指放纵,不加管束。
⊙偶
“偶”是形声字。小篆从人,禺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偶”。
《说文·人部》:“偶,桐人也。从人,禺声。”(偶,桐木雕的人像。从人,禺声。)
“偶”的本义指木制的人形(木偶),陪葬的偶人。古代废活人殉葬后,多在墓边埋木偶、陶偶代之,所以在出土文物中偶人数量较多。“偶”的偶人之义沿用至今,如“木偶”。
“偶”的双数、成对之义由“耦”而来。“耦”本义为二人并耕,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引申指成双、成对,此义后常借用“偶”来表示。
“偶”还可以表示偶然、偶尔。如常用词“事出偶然”、“偶遇”。
⊙傻
“傻”是会意字。小篆从人,从(像傻头傻脑的大猩猩之形),会蠢笨的人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傻”。
《说文》无。
“傻”的本义指头脑糊涂、愚钝蠢笨、不明事理。如“傻瓜”。
“傻”还有死心眼儿、不知通变的意思。口语中也把某些亲近的,憨厚鲁钝、老实可爱的人或者行为称为“傻”。
⊙偷
“偷”是形声字。小篆从女,俞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媮”;异体作“偷”,从人。如今规范化,以“偷”为正体。
《说文》无。
“偷”的本义为狡黠,引申指苟且、不严肃。如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偷乐”就是苟且享乐的意思。
还表示盗窃。偷窃都是瞒着人在暗中进行的,“偷”由此引申指瞒着人暗中进行。成语“偷梁换柱”、“偷天换日”都是指玩弄手法,暗中改换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偷窃是把别人的东西抽走,因此抽出时间也叫“偷”。人们常说“偷空儿”、“忙里偷闲”,都是这种用法。
⊙仆
“仆”是形声字。甲骨文像头上有奴隶标记(刑刀)的人,手持盛粪土的簸箕扫除之形。金文变得看不出人形了。小篆从人,卜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仆”。
《说文·人部》:“仆,顿也。从人,卜声。”(仆,以头叩地。从人,卜声。)
“仆”的本义是奴隶,引申指仆人。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古人往往用“仆”表示对自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是也。”
用作“僕”的简化字,是向前跌倒的意思。成语“前仆后继”、“屡仆屡起”都取的是向前跌倒的意义。
⊙倒
“倒”是形声字。小篆从人,到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倒”。
《说文》无。
“倒”读作dǎo,本义为人倒下。由倒下引申指失败、垮台、败落。事物被腐蚀后,会慢慢倒下,所以还引申出坏、变坏的意思。如“倒霉”、“倒运”等。
还引申指翻转、转换。“排山倒海”、“颠倒是非”都取此义。由翻转又引申特指将货物或店铺折价转给别人。
读作dào时,引申指上下颠倒或前后颠倒。又引申指向后退。如“河水倒流”、“开倒车”。还引申指倒出、倾倒。
作副词时,也读作dào,表转折、让步等关系,还表示祈使或加强追究、追问的语气。如:“你倒是说说看!”
⊙倚
“倚”是形声字。小篆由“人”和“奇”两部分组成,人作形旁,奇为声旁。隶变后楷书写作“倚”。
《说文·人部》:“倚,依也。从人,奇声。”(倚,依靠物体。从人,奇声。)
“倚”的本义为斜靠着。相传晋朝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靠着马拟公文,他立刻就写满了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后来成语“倚马千言”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才思敏捷。
由倚靠、斜靠,引申指依附、依赖、依靠、凭靠。成语“倚老卖老”是指凭靠年高卖弄资格。
人斜靠着门,身体就是倾斜的,所以“倚”又引申指倾斜、侧、歪。如“不偏不倚”就是不偏向于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仗
“仗”是会意兼形声字。楷书写作“仗”,从人从丈会意,表示人持杖,丈兼表声。
《说文》无。
“仗”的本义为古代人所持执的刀戟等器杖的总称。如“明火执仗”是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由兵器借指战争或战斗。如“打仗”。
引申指仪卫。如“仪仗队”。
又引申指凭借、依靠。如“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
⊙侮
“侮”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左边像一个向左跪坐的妇女,右边是一个向左侧立的人,会轻慢之意。小篆变为从人,每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侮”。
《说文·人部》:“侮,伤也。从人,每声。”(侮,轻慢。从人,每声。)
“侮”的本义为伤害、轻慢。如《孟子·离娄》:“恭者不侮人。”意思是对人恭敬的人不会轻慢别人。
引申指欺负。如《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仪
“仪”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写作“義”(义)从羊,从我,会仪表之意。小篆变为从人、義声的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儀”。汉字简化后写作“仪”。
《说文·人部》:“儀,度也。从人,義声。”(儀,法度。从人,義声。)
“仪”的本义为人的容止仪表。如成语“仪态万方”出自汉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形容人的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
引申泛指礼节、礼仪。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六知礼仪。”
又引申指典范、表率。进而引申指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如“仪器”、“地球仪”。
⊙倡
“倡”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人,昌声,昌兼表美言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倡”。
《说文·人部》:“倡,乐也。从人,昌声。”(倡,歌舞乐人。从人,昌声。)
“倡”的本义为唱歌的艺人,读作chāng。如“倡优”指的就是唱歌的艺人。
通“娼”,指妓女。
读作chàng时,由表演音乐的人引申指领唱、发声先唱。如《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进而引申指唱歌。如《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由领唱又引申指倡导、提倡。如《汉书·陈胜传》:“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倡,宜多应者。”
⊙值
“值”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人从直会意,直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值”。
《说文·人部》:“值,措也。从人,直声。”(值,措置。从人,直声。)
“值”的本义为措置、放置。引申指遇到、碰上。如诸葛亮《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意思是,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利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
又引申指价值相当。如孟浩然《送朱大人入寨》:“宝剑值千金。”进而引申指有意义或有价值。如“值得”、“不值一提”。
用作名词,引申指价格、价钱。如“币值”、“总产值”。
又特指数学上演算所得结果。如“数值”、“函数值”。
⊙侥
“侥”是形声字。小篆从人,堯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僥”。汉字简化后写作“侥”。
《说文·人部》:“僥,南方有僬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从人,堯声。”(僥,南方有人叫僬侥。僬侥人身长三尺,短到了极点。从人,堯声。)
“侥”本义为古代传说中的矮人,读作yáo,用在“僬侥”一词中。如《列子·汤问》:“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
侥幸,就是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侥”这里读作jiǎo。
⊙伺
“伺”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人,从司,表示喂养,司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伺”。
《说文·人部》新附:“伺,候望也。从人,司声。”(伺,暗中探察。从人,司声。)此处所释为引申义。
“伺”的本义为守候在身旁,照料饮食起居,读作cì。如韩愈《与陈给事书》:“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伺候”,表示守候在身边服侍饮食起居。
读作sì时,指暗中探察。又引申指等待。如“伺机而动”。还引申指对待。如徐珂《清稗类钞》:“父牵车为业,伺小三如奴,偶不称意,便叱詈。”
⊙借
“借”是形声字。小篆从人(表示与人有关),昔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借”。
《说文·人部》:“借,假也。从人,昔声。”(借,借用非己真有的物品。从人,昔声。
“借”的本义为借进、借出。如“借花献佛”、“借刀杀人”。
引申指假托。如“借口”、“借言”。又引申指凭借、依靠。如“借酒消愁”。
用作连词,相当于“假使”、“假设”、“即使”。如《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伦
“伦”是形声字。小篆从人,侖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倫”。汉字简化后写作“伦”。
《说文·人部》:“倫,辈也。从人,侖声。”(倫,辈。从人,侖声。)
“伦”的本义为辈、类。如成语“不伦不类”,意为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引申指人伦,即传统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又引申指次序、条理。如成语“语无伦次”,就是指人讲话很乱,没有条理。
还引申指匹敌、类比。如人们常说的“无与伦比”。
⊙攸
“攸”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攴(表操作),从人,会修治之意。金文另加义符“水”,以突出洗沐修治之意。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定作“攸”。
《说文·攴部》:“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攸,使水平稳地流行。由攴、由人、由水省会意。)
“攸”的本义为洗沐修治,引申指水流的样子。如戴侗《六书故》中引唐本《说文》:“水行攸攸也。”
由行水引申指迅疾。如《孟子·万章上》:“攸然而失。”此义后用“倏”表示。
用作助词,置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所”。如“众望攸归”,是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倦
“倦”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人,卷声,卷兼表卷曲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倦”。
《说文·人部》:“倦,罢也。从人,卷声。”(倦,疲劳。从人,卷声。)
“倦”的本义为疲倦、劳累。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意思就是劳累疲倦到了极点,没有不向天哀呼的。
疲倦的时候,人容易懈怠懒散,由此又引申为懈怠、厌烦、厌倦。如“诲人不倦”。
⊙仲
“仲”是形声字。小篆从人从中会意,中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仲”。
《说文·人部》:“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仲,居中。由人、由中会意,中也表声。)
“仲”的本义为居中。引申指居中介绍调停。如“仲裁”,就是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裁定。又引申指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如“仲春”、“仲夏”。还引申指兄弟姐妹排行第二的。
古时,兄弟之间有伯、仲、叔、季之序,因此“伯仲”一词,指兄弟的次第,也代称兄弟。后来引申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成语“不分伯仲”就是这个意思。
⊙伊
“伊”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尹,会治病的人之意。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伊”。
《说文·人部》:“伊,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伊,殷朝的圣人阿衡,正确治理天下的人。由人、由尹会意。)
“伊”的本义为治病的人。后用作“伊尹”,即治理天下的那个叫伊的人,指殷圣人阿衡。
用作指示代词,假借为那表示远指,相当于“那”。所谓“伊人”就是那人之意。中古后,借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她”、“他”。又活用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如温庭筠《南歌子》之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价
“价”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人从介(披甲)会意,介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价”。
《说文·人部》:“价,善也。从人,介声。如《诗》曰:‘价人惟藩。’”(价,善。从人,介声。如《诗经》说:“善人就是国家的藩篱。”)
“价”的本义为价格、价值。如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
用作动词,指论价。如王安石《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此屏后出为君得,胡贾欲价著不识。”
“价”还特指化学领域的化合价。如“原子价”、“一价元素”。
⊙偿
“偿”是形声字。从小篆字形来看,从人,賞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償”。汉字简化后写作“偿”。
《说文·人部》:“偿,还也。从人,尝声。”(偿,归还。从人,尝声。)
“偿”的本义为归还、赔偿。如《战国策·齐策》:“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引申指补偿、抵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归还则满足,故又引申指满足、实现。如成语“如愿以偿”。
用作名词,引申指酬报。如“无偿”。
⊙僵
“僵”是形声字。小篆从人(表示与人的躯体有关),畺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僵”。
《说文·人部》:“僵,偾也。从人,畺声。”(僵,倒地。从人,畺声。)
“僵”的本义为仰面向后倒下。引申泛指仆倒、倒下。如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又引申指倒毙、死去。如成语“李代桃僵”。进而引申指腰肢直挺,难以活动。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又引申指不灵活。如“思想僵化”。由僵硬不动又引申指双方相持不下,事情难于处理,无所进展。如“僵局”。
⊙伶
“伶”是形声字。小篆从人(表示与人有关),令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伶”。
《说文·人部》:“伶,弄也。从人,令声。益州有建伶县。”(伶,戏弄。从人,令声。益州郡有建伶县。)
“伶”的本义为演奏乐器的人,即乐官。如欧阳修有《伶官传》一文,“伶官”就是乐官。
又表示机灵、聪明。如“聪明伶俐”、“伶牙俐齿”。
引申为孤独。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伐
“伐”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用戈砍击人头的形象。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伐”。
《说文·人部》:“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击杀。由“人”持握“戈”会意。另一义说:伐是败坏。)
“伐”的本义为击刺、砍杀。如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引申泛指砍。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又引申指讨伐、攻打。
南征北战能积成功劳,故又引申指功绩、战功。如《资治通鉴》:“今戎事方兴,勋伐既多。”
⊙体
“体”是形声字。小篆从骨,豊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體”。汉字简化后写作“体”。
《说文·骨部》:“體,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體,总括全身十二分属之称。从骨,豊声。)
“体”的本义指身体。引申指手脚、四肢,也指身体的一部分。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即指人的两手两足。
又引申指体态。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后引申指文字的书写形式或书法家的书写风格、法式。如“篆体”、“楷体”。
还引申指著作的形式、体裁。如“古体诗”、“骈体”。
用作动词,表示亲身体验、实行。如成语“身体力行”。又引申指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如“体谅”、“体恤”。
⊙信
“信”是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口。小篆改为从言,用“人”口所“言”会真实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信”。
《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诚实。由人、由言会意。)
“信”的本义为语言真实。如《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引申泛指诚实有信用。
又引申指相信、信任。如《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信其行。”
相信则听从、任随,所以“信”又引申指听从、任随。成语“信马由缰”,就是放松缰绳,听凭马儿任意走。
现代人说的信件的“信”,古代叫“书”,而称送书者即送信的人为“信”。后来,“信”由送信人引申指音讯、消息。如李白《大堤曲》:“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佩
“佩”是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凡(表示盘形玉饰),从巾(表佩带),会人所佩戴的盘形玉饰之意。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佩”。
《说文·人部》:“佩,大带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谓之饰。”(佩,系在大衣带上的佩玉之类的装饰品。由人、由凡、由巾会意。佩物一定有巾,巾叫作饰。)
“佩”的本义为人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如《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引申为佩戴。由于饰物佩戴在身,故又引申指携带、随身拿着。如《白虎通·衣裳》:“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贵重的饰品佩戴在身,也就不忘于心上,故又引申表示敬服。如杜甫《湘江宴饯斐二端公赴道州》:“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
⊙储
“储”是形声字。小篆从人,諸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儲”。
《说文·人部》:“儲,待也。从人,諸声。”(儲,储蓄待用。从人,諸声。)
“储”的本义为积蓄、贮备。如《盐铁论·力耕》:“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
特指已经被确定为继承王位的人,即储君、太子。如《旧唐书·回纥传》:“太子即储君也,岂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前舞蹈。”
⊙倾
“倾”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人,从頃(表示偏侧),頃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傾”。汉字简化后写作“倾”。
《说文·人部》:“傾,仄也。从人,从頃,頃亦声。”(傾,偏斜。由人、由頃会意,頃也表声。)
“倾”的本义为偏侧、歪斜。引申指倾危、倾塌。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又引申指倒塌。如“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由倾斜引申指倒出来。把东西都倒出来,就倒尽了,故又引申表示用尽全部、竭尽。如“倾家荡产”。
“倾”由倾向引申指钦佩、向往。如“倾心”一词,就表示向往、仰慕。后也指男女之间的钟情爱慕。如“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