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在原设计研究计划基础上,主要探讨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史上较有成效的时期,这源于多方面原因,其中有两点是最核心的要素: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备的思想力量和理论力量;二是当时留学归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了“智囊”和传播者作用。此外,还是当时国内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需要;是中共为打破国民党文化“围剿”,同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必然要求;等等。课题拟就这些主要原因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出版机构的初步建立与完善。
该时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先后领导建立了一批专业编译与出版机构。在编译机构方面,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编译部、马列学院编译部、军委编译处等。在出版机构方面,先后成立了人民出版社、解放社、新华书店等上百家专业出版社。该部分拟就这些专业编译与出版机构展开研究,考量它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历史作用。
第三部分,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主要类别、基本特征与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大致经历了早期选择性传播阶段、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初步编译与传播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曲折编译与传播阶段、全民族抗战时期系统编译与传播阶段、解放战争时期深入编译与传播阶段,该部分拟从主要类别、基本特征与重要途径诸方面探讨和评析每个具体历史阶段编译与传播的详细情况。
一方面,系统梳理主要类别。如前文所述,经典著作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哲学、经济、军事、文学、文艺、工运等方面。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当时对经典著作的编译与传播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文艺及军事等方面。该部分详细梳理与阐释每种类别的代表性译著,客观评价其产生的主要历史影响等。同时,综合分析其基本特征。新中国成立前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呈现多样化特征:(1)编译与传播主体的多样性。既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无政府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在译文来源、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2)编译与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受时代、阶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不同时期的编译与传播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这就决定了内容方面的选择性。(3)编译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编译主体基于不同历史语境采取了不同编译方法,通过节译、摘译、转译、全译等手段,逐步建构彰显其思想主张的译文。(4)编译与传播过程呈现鲜明递进性特点。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到系统、从模糊到精确的递进性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国历史语境下逐步建构和融合的过程。
另一方面,阐释其主要传播方式。经典著作传播方式灵活多样,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传播方式是书籍、报纸与杂志,还通过发表演讲、组织社团等形式进行传播,该部分拟就各种传播方式展开详细探讨。
第四部分,详细探究传播过程中的反查禁斗争。
该时期国民党实施文化统制,对出版发行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内的进步书刊实行全面查禁。为应对国民党的严酷查禁,党在文化出版领域领导进步文化力量,采取各种灵活方式进行反查禁斗争。该部分拟就反查禁斗争主要方式及历史影响展开深入分析和总结。
第五部分,认真梳理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简要历程与基本经验。
中共历来都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为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该部分拟就中共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简要历程、主要方式、重要特点与历史经验等方面展开详细研讨。
第六部分,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影响。
该部分拟多维度探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重要影响,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文本基础和丰富思想资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养料和丰富素材,促进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