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神第八法风
本,根本。神,神气。本神,指诊治疾病要本于病人的神气。因本篇详细地论述了人体神志活动的产生及其与五脏的关系,尤其是篇首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诊治原则,故篇名曰“本神”。
全篇首先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诊治原则,讨论了人体生命的起源,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讨论了神志过度,损伤五脏精气所致的症状,论述了神与五脏的密切关系,指出了五脏功能失常会出现异常神志变化。
本篇是《内经》藏象学说重要篇章之一,也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认为神志活动虽总统于心,分属于五脏。所以,如果五脏功能失调,则会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反之,神志异常,久而久之则可使五脏功能失调,这就是藏家学说中“五神藏”的基本观,反映了《内经》是以人体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观点。篇中理论对临床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2]则精失、魂魄飞扬[3]、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注释】
[1]神:即神气。此处的神,是指各种精神意志活动的总称。神是内里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外表神气的有无,代表着内里脏腑功能正常与否,并影响着治疗效果的好坏。本于神,意思是以病人神气盛衰为诊治的根本。
[2]淫泆离藏:意言七情过度,任情放恣,则可使五脏精气散失。
[3]魂魄飞扬:神魂飘荡不安。
【原文】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1],地之在我者气也[2],德流气薄而生者也[3]。故生之来谓之精[4],两精相搏[5]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6],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7],所以任物者谓之心[8],心有所忆谓之意[9],意之所存谓之志[10],因志而存变谓之思[11],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2],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14],如是则僻邪[15]不至,长生久视[16]。
【注释】
[1]天之在我者德也:指天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是四时气候、阳光雨露等。德,指天德。
[2]地之在我者气也:指大地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五谷果蔬等。气,指地气。
[3]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升降相因,始有生命的产生,说明人类生命源于天德地气。
[4]精:即先天之精。在形体形成之前就有的,并且能发育成人形的物质。
[5]两精相搏:男女阴阳生殖之精相结合。杨上善注:“雌雄两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谓之精也。”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
[6]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属神志活动,依附神而存在,故属阳。魂在神的支配下运动,如果魂离开了神的支配,则出现梦话、梦游、梦幻等无意识的感觉和动作。张介宾注:“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7]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属神志活动,依附有形之精而存在,故属阴。形体本能的感觉、运动及行为都属于魄的作用,如视觉、听觉、触觉、婴儿吸吮、眨眼反射等。张介宾注:“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
[8]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心具有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即指神明之心的作用。
[9]心有所忆谓之意:一念之生,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活动,称之为意。即意是心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为意念之萌动。张介宾注:“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10]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逐渐积累形成的认识,称为志。存,积累。杨上善注:“志亦神之用也,所忆之意,有所专存,谓之志也。”李中梓注:“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
[11]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有的认识反复思考的思维活动过程,称之为思。存变,反复思量。李中梓注:“志虽定而反复计度者,思也。”
[12]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多方论证与推理,称为虑。远慕,即深谋远虑。张介宾注:“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
[13]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称之智。张介宾注:“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李中梓注:“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
[14]节阴阳而调刚柔:调节阴阳刚柔。节,节制。杨上善注:“阴以致刚,阳以起柔,两者有节,则刚柔得矣。”
[15]僻邪:即邪气。僻,邪也,僻邪,同义复词。
[16]长生久视:谓生命长久。视,活也。《吕氏春秋》注:“视,活也。”
【原文】
是故怵惕[1]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2]而不止。因悲哀动中[3]者,竭绝而失生[4]。喜乐者,神惮散[5]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注释】
[1]怵惕:怵,恐惧。惕,惊恐不安。
[2]流淫:在此指滑精、带下等。
[3]动中:扰动内脏,伤及五脏之气。
[4]竭绝而失生:指五脏精气衰竭,危及生命。张介宾注:“悲则气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故致失生,竭者,绝之渐,绝则尽绝无余矣。”
[5]神惮散:指劳神则神气耗散。
【原文】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1],破䐃脱肉[2],毛悴色夭[3],死于冬[4]。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5],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6]不精[7],不精则不正[8]当人[9],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10],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11];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12]以[13]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注释】
[1]自失:不能自主之意。
[2]破脱肉:形客肌肉严重消瘦。䐃,隆起的较大块的肌肉。破、脱,有消损、夺失的意思。王冰注:“䐃者,肉之标,脾主肉,故肉如脱尽,䐃如破败也”。
[3]毛悴色夭:毛发干枯,肤色夭然不泽。
[4]死于冬:冬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故心病死于冬。下文仿此。
[5]悗乱:指胸膈满闷,心中烦乱。
[6]忘:《甲乙经》卷一第一作“妄”。可从。
[7]不精:处事不精明。
[8]不正:行为不正,言行举止失常。
[9]人:《甲乙经》卷一第一作“令人”。可从。
[10]意不存人:张介宾注:“意不存人者,旁若无人也。”
[11]季夏: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三个阶段。季夏,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又叫长夏。
[12]五者:指五脏所藏精神。
[13]以:通“已”。
【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1],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2]。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3]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1]血舍魂:舍,居舍。血舍魂,倒装句,即魂舍血。肝藏血,魂依附于肝所藏的血之中。下文仿此。
[2]经溲不利:经,《甲乙经》卷一第一作“泾”。泾,指小便。溲,分前后,前溲指小便,后溲指大便。故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3]胸盈:胸部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