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帝国逆鳞
所谓逆鳞,就是不可触碰之处。对于帝国和统治者来说,其逆鳞无非有三处:一、触碰意识形态;二、触碰权力神经;三、触碰金钱层面的利益。
西班牙帝国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其天主教信仰?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首先,西班牙在独立的过程中一直依靠天主教意识形态对抗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天主教信仰就是西班牙的立国之本。而且西班牙刚完成独立,开国君主之一的费尔南多二世于1516年才去世,西班牙反对伊斯兰教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天主教的意识形态早已渗透西班牙人的每一个细胞,因此西班牙上下都容不得任何与异教有关的东西。
其次,教廷给了西班牙巨大的支持。除了在独立过程中得到了教廷的支持以外,西班牙的航海事业也得到了来自教廷的巨大支持。西班牙在1492年才完成统一,两年之后教皇便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和葡萄牙瓜分世界。当时西班牙之所以能和葡萄牙“平分世界”,教皇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西班牙对教廷很是感激。
最后,西班牙帝国开展海外探险的旗号就是“传播上帝福音、打击异教徒”。在当时的欧洲,所谓上帝福音,就是天主教意识形态。西班牙利用这个旗号在海外大肆抢占殖民地,让国土范围扩大到“日不落帝国”的形态,把西班牙的地缘利益最大化,同时大肆搜刮殖民地财富,从中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天主教的意识形态不仅是西班牙帝国的立国之本,更让西班牙帝国的政治、经济、地缘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因此,否定天主教就是触碰西班牙帝国的逆鳞;谁否定天主教,谁就是西班牙帝国的敌人。为了维护天主教的地位,西班牙帝国一直在和敌人打仗。而打仗打的就是财富。
西班牙帝国的敌人很多,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奥斯曼帝国。那场可怕的黑死病之后,奥斯曼帝国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噩梦。
奥斯曼帝国在攻陷君士坦丁堡(1453年)之后进入全盛时代,领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想效仿罗马帝国,把地中海变成帝国内海。在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时代,奥斯曼帝国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但任凭苏莱曼大帝如何雄才大略,也无法征服欧洲,因为经过大航海的锤炼,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已然崛起。面对两个新兴的海洋霸主,奥斯曼帝国日渐力不从心。
而与苏莱曼争锋的西班牙国王,正是查理五世。既然奥斯曼帝国要称霸地中海,就不可避免地和西班牙帝国发生碰撞。在希腊罗德岛(1521年)、在突尼斯(1535年)、在阿尔及利亚(1541年)……几方打得天昏地暗。双方如此这般在地中海周边拉锯几十年,互有胜败,两边都打得筋疲力尽、财政亏空,但谁也不能停止。两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就这样不停地流着血,消耗着资源。而这些钱都要从“钱袋子”里掏——确切地说,都要从荷兰“抽血”。
西班牙帝国的敌人并非只有奥斯曼帝国,他们还要在欧洲内部同法兰西帝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而对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帝国来说,由于教廷在意大利,因此其必须争夺意大利的主导权。
从1521年到1544年,查理五世连续针对法国发动了四次“意大利战争”。战火从意大利的北部蔓延到中部,并蔓延到法国境内,迫使法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签订了屈辱条约,并承认了查理五世在意大利的霸权。
教皇也非常配合,于1530年2月24日在圣佩特罗尼奥教堂为查理五世加冕,承认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满足了查理五世的虚荣心。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西班牙制霸意大利并不是什么好事。查理五世纵兵洗劫了达·芬奇的家乡佛罗伦萨,在加强天主教意识形态的同时,逐渐熄灭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火。而后,布鲁诺被烧死在了罗马鲜花广场,便与此有关。
意大利的战争虽然提高了查理五世的个人声望,但收益不大。更为关键的是,法国并没有彻底屈服于西班牙,两国的战争还在继续。而这些在战争中所耗费的钱财,也需要从西班牙帝国的“钱袋子”里掏——也就是从荷兰处“抽血”。
奥斯曼帝国也好,法兰西帝国也罢,其实都远不是西班牙帝国最致命的敌人。西班牙帝国真正的敌人在帝国内部——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