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约冰雪,“一起向未来”
谢家兴
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
国家游泳中心 赛事服务组长

2019年北京初雪之后的不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下文简称“冬奥组委”)面向全球招募冬奥会赛事志愿者,我和朋友们一道,选择报名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相约“双奥之城”北京。从那时起,一个与冰雪相约的梦就开始孕育。
2021年8月8日,当我在上海旅行时,正巧赶上了通用志愿者的面试通知,经过院系和场馆运行团队的两轮面试,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冬奥会志愿者,被录用为“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赛事服务组长,当初与冰雪相约的日子,也一天天靠近。时光流转,伴随着开幕式上24节气倒计时,我的志愿生活正式宣告启程!
在上岗之前,我们先后接受了线上课程培训及考核,学习了冬奥文化、冬奥项目、专业技能、外语知识,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开展北京大学冬奥会志愿者成长训练营,在一次次的中队活动中增进了新朋友之间的友谊。当正式进入场馆进行培训时,场馆的经理、主管老师们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场馆的基本情况、岗位基本职责和突发情况处理办法,为正式上岗做足了准备,老师们的认真负责和志愿者们事无巨细的提问,更是为赛事服务的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赛事服务的工作是温暖的。冬奥会正值北京最寒冷的时候,我们领域的志愿者大约有一半需要在室外为观众提供服务,南广场的风也不曾吹灭志愿者的热情。当志愿者的“活力蓝”在“冰立方”盛情绽放,当一句句简单却又朴素的“欢迎来到‘冰立方’”脱口而出,志愿服务的温暖便直抵人心,成为志愿者的意义便更为非凡。
记得是2月6日的一次晚班,我在南商业街的部署区前,为观众提供引导服务,当天的观众大都是成群地到来,我和另一名小伙伴一同在岗位上欢迎观众,观众也给予了我们非常热情的回应。当入场接近尾声时,一位中年的阿姨独自进入了场馆,透过口罩,我能感觉到阿姨不太高兴,当我带着忐忑的心情向那位阿姨说:“晚上好,欢迎来到‘冰立方’。”阿姨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赛事服务志愿者的价值,在与观众的双向奔赴中不断升华。

谢家兴(左一)赛事服务领域闭锁期培训

谢家兴(右)在南广场布置观众入口一米线
赛事服务的工作是细致的。我们对观众的需求有求必应,帮观众拍下纪念照片、指引观众前往纪念品商店、在下雪时不断提醒观众脚底防滑、解答观众对于冰壶比赛的疑问。我们对每一位观众同样热情,观众也给予我们温暖而又感动的回应。
记得在南广场上岗的一个晚班,当天晚上244名观众有243名到达了现场,当票务领域和安保领域的工作人员基本撤离了工作场地,我们志愿者还继续坚守在岗位一线,绝不落下任何一名观众,我和另一位小伙伴在主管老师的指示下,两次前往公共活动区寻找这名观众,这便是我们赛事服务志愿者的坚守与担当。
“一起向未来”,我们因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我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冰壶比赛,为中国队的开门红而喝彩;我们一起见证短道速滑项目诞生中国首金,为中国队的荣耀而自豪;我们更有幸与颁奖广场隔岸相望,用《歌唱祖国》联结起闭环内外、与运动员共同分享属于中国冬奥的喜悦与荣光!
“一起向未来”,我们为奥林匹克精神所打动!赛场内,冰壶比赛的局势瞬息万变,各国运动员从不言弃,奋战至每场轮次的最后一刻;赛场外,运动员们互相打气、礼尚往来。混双冰壶,我们见证了中国选手失利后向对手美国队赠礼的感人瞬间;男子冰壶,我们目睹了中国选手放弃有利判罚的绅士之举;轮椅冰壶,我们更有幸在“冰立方”亲历《义勇军进行曲》的奏响,感动于中国健儿与瑞典、加拿大选手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回首2008,“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让国人振奋;今朝2022,“更团结”的格言让世界联结!
相约冰雪,“一起向未来”!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我与“冰立方”的志愿者一道,不负祖国的信任,尽己所能,为中国奉献属于“冰新一代”的青春力量,向世界呈现两场同样精彩的奥运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