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六大问题: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
中国司法回应社会从逻辑上讲,至少包含了六个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和回应控制。其中,为何回应,指向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原因(简称回应原因),回应原因的存在使得中国司法回应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从而成为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推动力和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能否回应,指向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能力(简称回应能力),具备回应能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前提条件,否则中国司法将无法回应社会,也将无从谈及此命题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何回应,指向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力度(简称回应力度),其包括回应的速度和幅度,速度追求的是时间长短,注重的是效率,幅度讲求的是尺度大小,侧重的是质量。同时,回应力度也囊括了司法对社会多元诉求所进行的理性判断,因为理性判断的存在才使得司法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对诉求的筛选能力,回应力度与回应能力在司法回应社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回应力度之下又涉及三个更加微观、细致的问题: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方式(简称回应方式)、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运作机理(简称回应机理)、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策略选择(简称回应策略)。回应力度通过这三个维度得以不同程度地体现,几乎贯穿于司法回应社会的全部过程。在此意义上讲,回应方式、回应机理和回应策略进而成为如何回应或回应力度的次级构成要素;回应如何,指向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如何(简称回应效果),回应效果主要通过回应评估得以彰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回应风险的评估以及社会满意程度的评估。回应提升,指向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它在司法回应社会能力不足时才得以启动。回应控制是指当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力度过大或者司法过于能动时,需要对司法的社会回应力度加以控制,使其保持在法治基本原则和司法基本规律的制约之下。表1-1是关于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的汇总。
表1-1 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

这六大问题构成了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也衍生出了思考中国司法回应社会问题的基本架构。从逻辑起点到前提条件,再从回应过程到效果显现,最后到能力提升和力度控制,这六大问题已经基本构成了中国司法回应社会过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从功能定位上讲,如何回应,即回应过程的核心体现在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运作机理、基本方式以及回应策略当中。换言之,回应的运作机理、基本方式和回应中的策略表达是中国司法如何回应社会的三个核心面向,围绕这三个核心面向基本可以透视出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情势。特别是可以显露出这些回应方式和回应策略可能会衍生的相应风险,继而在对这些风险进行预估和掌握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范、规避和化解措施。此外,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的加入使得此回应链条更加完善,凸显了司法在原有回应状态基础上的回应能力的提升和理性判断能力的增强,并促使司法对社会的回应从一个静态的既有状态演变为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最终呈现出一个逐步随着社会诉求变化而得以不断演化的理性司法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