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百里后人: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
陈苏 沈秀红 朱梁峰

蒋百里
(1882.10.13—1938.11.04)
浙江海宁人。兵学泰斗,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和日籍夫人左梅生有五个女儿:蒋昭、蒋雍、蒋英、蒋华、蒋和。
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到了国外一定要学外国人的长处,对自己的文化,也一定要保持优良的长处。他说外国人的长处是科学文明、守法、守规矩,我们不要太重外国的物质文明;中国人的长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文化。
——蒋华
她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男人,声名赫赫:父亲蒋百里,军事理论家,兵学泰斗;丈夫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她被誉为我国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权威、杰出的声乐教育家。
2012年2月5日上午11时,蒋英因病逝世于北京。
她的去世引发人们对蒋百里及其后人的关注。
蒋百里与妻子左梅育有五个女儿:蒋昭、蒋雍、蒋英、蒋华、蒋和。蒋英是蒋家三女。
蒋英一生传奇,她的姐妹人生轨迹如何?她们及其后代眼中的蒋百里,又是怎样一个人?
2012年2月8日,蒋和的女儿周瑾在北京家中,深情回忆蒋家五姐妹。她和在嘉兴工作的弟弟周崇峻,讲述了蒋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家族传奇。

蒋百里全家福。中为蒋百里,右一为小女蒋和,右二为夫人左梅,右三为长女蒋昭,左一为四女蒋华,左二为三女蒋英,左三为次女蒋雍 吴德健供图
“他是一个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人”
“他什么都懂。他懂文,他懂武;他懂西洋的东西,也懂中国的(东西);中国的古书他懂,拉丁文他也懂,日文他很好,德文他也很好;他爱文学,他会写诗;他也会打枪,他会骑马,他骑马骑得像个军人一样。我觉得他是一个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人。”
蒋英生前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如此评价她的父亲蒋百里。
1912年12月17日,蒋百里任保定军校校长。“这正合他的心愿,他一心要报国,一心要建设国防,建设新的军队。”蒋英生前在凤凰卫视《中国记忆》节目中回忆,蒋百里一进学校,就抓改革,把西方军队的做法引进军校。“但是事情不是那么顺利,他也有他的苦恼,第一,旧军人跟新军人相斗……第二,上边的经费一直不下来……教育部归段祺瑞管。他去找段祺瑞,段祺瑞答应给他,但是实际上一直没有落实。”接任校长半年后,蒋百里召集全校师生,齐集广场,在数千师生面前,意欲举枪自杀,“求治不得,以求己死”的义举一时震惊全国。
“由张学良去机场送父亲去上海,这是第一架从西安来的飞机,当时在上海很轰动,我父亲不便多说,只说不会打内战了。”五女蒋和在蒋百里110周年诞辰时撰文回忆,1936年,蒋百里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国后,到西安向蒋介石汇报考察情况,却意外撞上“西安事变”。张学良曾请蒋百里担任说客,说服蒋介石,也曾问计于蒋百里,问他应派何人去南京接洽谈判。
蒋百里曾多次考察欧洲。1918年到1919年,他受邀考察巴黎和会,游历欧洲,回国后不久,著《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竟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五万字,只好另作短序,将长序改写、充实,以《清代学术概论》为名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此书写序。
蒋百里写得最多的是军事论著,尤其是对日军事论著。他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1937年年初出版的《国防论》,是蒋百里最著名、最重要的军事论著。
蒋英回忆:“写《国防论》,他不是一本书一本书地写,他走到哪儿,《大公报》的记者就跟到哪儿。有什么他就写什么,新闻记者就拿走了,也不留稿,都是这些零碎的东西,事后收集起来,形成一本书。”《国防论》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认为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他曾断言,中国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
然而,他却没看到自己断言的未来。1938年11月,蒋百里在广西宜山因病逝世。章士钊、黄炎培、邵力子为他撰写挽联。几年后,他被国民政府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纵观民国历史,能获此殊荣的,只他一人。
蒋百里的离去,令女儿们伤心欲绝。
父亲引导蒋英走进音乐王国
“我的父亲蒋百里,他是学军事的,他喜欢音乐。他看见我小时候喜欢蹦喜欢跳,喜欢唱歌,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注定将来学音乐。是他引导我走上音乐之道的。有一天,我放学回来,家里来了一架钢琴,当时我才上高小,五六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架钢琴。那时候我就与音乐分不开了。”
2009年,90岁的蒋英应邀做客央视《音乐人生》。她说,是父亲将她带进音乐王国。同年,蒋英在凤凰卫视《中国记忆》中也回忆了这段往事。
“他喜欢音乐……我父亲最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曲子的主题他都能哼哼出来。他也教我,他看见我小时候喜欢蹦喜欢跳,也喜欢唱歌,就说,小孩将来学音乐吧!叫我学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中学是教会学校,有一个音乐组,有四个老师教钢琴。学校里有很多钢琴,我就报名学钢琴了。”
1936年,蒋百里赴欧洲考察,16岁的蒋英和12岁的蒋和随行。在欧洲,蒋百里为蒋英找了位专家,专家觉得蒋英嗓子很好,建议她学唱。之后,蒋英就学了声乐。
蒋英在德国待了10年。她没想到,欧洲一别,竟是和父亲的永诀。1938年,蒋百里病逝消息传来,她如遭晴天霹雳。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即便在战火中,蒋英依然没有放弃音乐。后来,她去瑞士师从著名歌剧专家艾米·克鲁格学习古典歌剧艺术表演。
1943年,瑞士举办了“鲁辰”万国音乐年会。蒋英参加了匈牙利高音名师依隆娜·德瑞高主办的各国女高音比赛,夺得第一名,在整个亚洲音乐史上创造纪录。
1947年5月,蒋英在上海举办首场个人演唱会。当时还是学生的金庸前往上海听表姐的演唱。1957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专栏《三剑楼随笔》中写道:“表姐蒋英……唱了很多歌,记得有《卡门》《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至极。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蒋英与钱学森,相携一生,科学与艺术比燕双飞的爱情,更是传奇。
“她在艺术,我在科技。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1999年7月,钱学森在中央音乐学院“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教学研讨会”的书面发言中如此评价妻子蒋英。
1955年,蒋英与钱学森从美国归国。
一开始,她在中央歌剧院当演员。因长期在国外,她说中文带外国腔,开口唱中文歌被人笑话。她找京韵大鼓老师和说书的老师,还学唱京剧和昆曲。一年后,她终于可以上台了。
意外的是,中央歌剧院领导提出让她去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我刚刚得到我自己的艺术自由,怎么又派我到学校?我不去。”后来听说这是周总理的意思,她就接受了。在中央音乐学院,她一教就是40年。“这是我再一次的决心。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

1955年钱学森、蒋英一家在回国途中
周瑾供图
蒋英不倚仗丈夫的威望,不喜欢别人称她“钱学森夫人”,她一直说,“我自己就是艺术家、声乐教授”。
“文化大革命”后,蒋英在欧洲苦苦追寻的音乐之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在国际上取得骄人成绩。2004年,“庆贺蒋英教授教育生涯45周年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举行,蜚声国际乐坛的歌唱家祝爱兰、傅海静、杨光、多吉次仁齐聚北京。他们的老师是蒋英。
四个女儿,各有各的人生精彩
“她们都喜欢听欧洲古典乐,至少懂两门外语,喜欢看外文原版书,她们受西方文明的灌输,包括礼仪、文化、历史,包括文明的思想,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她们都非常独立,个性极强。这些明显是受外公的影响。”
周瑾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外祖父蒋百里对几个女儿的影响。
蒋百里的爱情充满传奇。
他在保定军校自杀而未死,由此结识日籍妻子左藤屋登(后改名左梅)。
一个研究对日战略的著名中国将领,却娶了日本妻子,这本身就充满戏剧性。
几个女儿的人生,深受父亲影响。
“他对家人影响非常大,我至今仍然不知外公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气场,在家里如神一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周瑾的印象中,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姐对父亲崇拜得五体投地。在她们心中,无人能超越她们的父亲。
“外公博学多才,给她们讲了很多知识,灌输了很多思想:女孩子要读书,要学外语,要开放。”周瑾听母亲蒋和说过,1936年,蒋英与蒋和随蒋百里坐船经苏伊士运河去欧洲,一路上外公给她们讲历史,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外公从来不要求女儿做什么,但她们都很有主意。你看我三姨那么小,一个人在欧洲居然能熬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蒋百里的五个女儿,除长女蒋昭16岁因肺病夭折外,四个女儿各有各的人生传奇。
二女蒋雍,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丈夫是工程师。“中美建交后,二姨回国探亲,说起台儿庄战役(1938年)时,她以护士的身份,跟外公坐吉普车在战场上驰骋。说的时候,骄傲无比,神气无比。”
蒋雍女儿黄里爱是台湾文化大学英语系教授,有三个孩子;黄里爱的弟弟迈克在美国做小儿科医生,有两个儿子。
三女蒋英与钱学森,生有一子一女。儿子钱永刚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是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生一子钱磊,学通信工程专业。女儿钱永真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旅美前是小儿科医生,现在美国做研究。
钱永刚曾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起外公蒋百里:“外公对女儿的影响是身教,这从母亲对我的教育可以看出来。小时候,母亲希望我好好读书,不直接说功课做好没有,会拿外公的事激励我。”
四女蒋华在台北各界人士纪念蒋百里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放假时,他让我们游泳骑马;他注重我们的功课,却不看重我们的分数。”“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到了国外一定要学外国人的长处,对自己的文化,也一定要保持优良的长处。他说外国人的长处是科学文明、守法、守规矩,我们不要太重外国的物质文明;中国人的长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文化。”“他曾经说过:‘中、西的长处予以合并,我们的国家就强了。’”“他规定我们姐妹,每人都得学习一门外国语,这样才能吸收他国的文化,我们的知识领域也才能扩大。”

2007年春节,蒋百里四女蒋华和后辈在一起。前排中为蒋华,左一、左二为蒋百里外孙女周瑾的双胞胎女儿团团、圆圆,右一为蒋百里外孙周崇峻的夫人舒磊;后排中为钱学森、蒋英之子钱永刚的夫人傅亚莉,左二、左一分别为钱永刚之子钱磊和妻子,右二为周瑾,右一为周崇峻 周瑾供图
蒋百里去世后,蒋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只身赴美留学。1946年,获哈佛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震旦大学教授和生物系主任。在回国的船上,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魏儒仆。魏儒仆是名工程师,父亲是同盟会创建者之一,曾任驻比利时大使。1951年,蒋华随先生移居比利时。
在比利时,蒋华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在布鲁塞尔开了当地第一家正规中国餐馆,经营40多年,是当地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中餐馆。蒋华是把中国传统食品豆腐引进比利时的第一人,她专门从海宁找了一名祖传三代做豆腐的大师傅到比利时传授技艺。
也正是在比利时,蒋华收到三姐蒋英从美国寄来的求援信,并将信寄给钱学森父亲钱均甫,钱均甫把信转给陈叔通,这封信最后到了周恩来手里。钱学森和蒋英才得以于1955年顺利回国。
深受父亲影响,蒋华喜爱中国文化,注重文化延续。1965年,她开办比利时第一所中文学校—中山学校。
亲眼看见父亲为国忧心忡忡,蒋华深受影响,她曾是比利时自由党亚裔分部总召集人,为华人进入比利时主流社会牵线搭桥。她发起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她还是坚定的反“台独”人士。
“四姨的大儿子是比利时高级外交官,精通七国语言,曾任比利时驻朝韩大使,他有三个孩子。四姨在2005年叶落归根,回国定居。”周瑾于20世纪80年代初,陪四姨去杭州给外公扫墓,还回过海宁,蒋家祖宅当时还在。

2012年2月,周瑾在北京家中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
摄影 沈秀红
五女蒋和,1923年生,曾就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转到国立中央大学(校址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学英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冶金部当翻译,做过老师。“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留下病根,“文化大革命”后从北方工业大学退休。
《嘉兴日报》记者在北京采访她的时候,89岁的蒋和与丈夫住在北京,儿孙绕膝,安度晚年。
2015年,蒋和去世。
“‘文化大革命’后,母亲受邀去德国访友,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和德国渊源深厚,这是家族历史,也是外公创造的。”周瑾说。1936年蒋百里再次出使德国,蒋英与蒋和跟着去了德国,蒋百里安排她们入德国贵族女校。
蒋和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学工,女儿周瑾学文。“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我们几个都没上过大学,都是电大或者自学文凭。”
长子周崇森,在北京一家工厂做电子工程师。女儿周瑾,退休前是北京体育大学外事处翻译。她的双胞胎女儿学的是经济,如今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香港地区。周瑾退休后曾跟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签约,给德国教练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
1980年蒋和去德国,先后将两个小儿子带到德国。1986年她回国,儿子留在德国。老三周崇杰学机械制造,在德国开中介服务公司,后受德国公司委托,在无锡一家汽车公司协助中德双方沟通,现已退休定居德国,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在国外。
四子周崇峻,曾任嘉兴敏实集团电动汽车事业部的制造总监。
1981年,周崇峻进入德国大众集团总部。恰逢中德即将合作,公司有意培养他,预备派驻中国上海大众。在那两三年间,大众集团公司所有的工厂、工序,他都一一熟悉,并有专人讲解。因为表现出色,公司将他留在了总部。他在德国大众工作了20多年,在质量管理部做数据分析和远景规划,相当于参谋部总监,负责给董事会出谋划策。
在周崇峻看来,各国人各有优缺点,但他受不了中国人粗制滥造、马马虎虎的态度。无独有偶,四姨蒋华曾说,父亲蒋百里说要丢弃中国人“马马虎虎、没有组织、没有效率、不团结的短处”。冥冥之中,祖孙两代血脉相通。
说起外公蒋百里,周崇峻说他出生后,母亲和几个姨妈很少对外、对小辈提起她们的父亲。“在她们眼中,外公就像神一样,跟你小孩子说是对牛弹琴。”但他觉得自己多少遗传了外公的基因。周崇峻自豪地透露,别人都以为自己是只懂汽车的老头儿,实际上自己也写写文章,正在写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已经写了30万字,不少亲友、出版社看过,都说是好东西。他还准备将他在嘉兴的经历也写进小说。
然而,天妒英才,2015年周崇峻突发脑出血去世。
【对话】
“他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爱国情怀”
记者:您印象里,外公蒋百里是怎样的人?
周瑾:我没见过外公。但从我懂事起,不停听长辈讲起外公。在我的印象里,外公是最最了不起的人物。
实际上,他并不魁梧高大,他是个文人。通过许多人的叙述,在我印象里,外公的气场极为强大。我至今仍然不知这是为什么。
我外公短暂的一生,留给我母亲她们的印象—爸爸是个英雄。我觉得他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爱国情怀,很壮烈。他虽是文弱书生,写的文章却非常有气魄,战也好,败也好,就是不跟它(日本)讲和。这非常英雄主义,是交响诗一样的爱国主义。我们这一代,尤其是我本人对此印象非常深。
记者:外公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周瑾:我外公对家人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我母亲那一代,更加直接。我们这些小辈没见过外公,他的影响是精神上的潜移默化。这是一脉相承的,外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和传播,通过上一代影响我们。
记者:您三姨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您外公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写过《蒋百里评传》的曹聚仁,也说过这样的话。您怎么看?
周瑾:这话应该是曹先生说的,我三姨认可他的说法。当时我听了都吓一跳。全世界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就那几个。但看看中国,帝制结束后,涌现出的这样一批在旧学中成长吸收了大量西学承前启后、启蒙式的人物,当然不止我外公一个人,我外公是其中之一,是佼佼者。他英年早逝,如果更长寿些,我相信他会为中国近代史做出更多贡献。
记者:你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有没有人对您外公这一套东西系统地了解研究过?
周瑾:我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做点事,影响到下一代。下一代还太年轻,我们这一代最好能多留点资料。
海宁现在准备建梅园,物质上有个存在,有个归宿之地。梅园建成后,我会带我女儿去,我也会写点东西,告诉她们太外公太外婆是怎样的人。
补记:2021年6月23日,蒋百里夫妇与钱学森父母、文史学家钱均夫夫妇迁坟安葬仪式在浙江安贤园澹园举行。
2023年4月13日上午,纪念蒋百里先生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海宁举行。周瑾和钱永刚都回到家乡,钱永刚向海宁捐赠了一批极其珍贵的蒋百里书法和信札,其中有书法作品17件、明信片38张、中文信札31张、外文信札78张。
另外,蒋百里纪念馆已全面竣工。该馆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集收藏、研究、科普、展示于一体,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包括主楼和怀萱堂两部分。主楼除了展示蒋百里手迹、诗作、名言、塑像、影像、图片、著作、文稿、墨宝等实物,还有蒋英和钱学森、钱学森和中国航天等相关展陈。怀萱堂悬挂蒋百里亲题“怀萱堂”匾额,主要展示蒋氏家族渊源世系图、历史照片、历史文物等。
(综合2012年2月10日、17日报道,2023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