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城历史长
合肥虽然历史悠久,但它除了是赫赫有名的战争发生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其他方面并没有出现在历史的核心舞台上,除了发生战争,也很少出现在历史的教科书中。城市面积千年不变,文化方面也好似一片荒漠,不仅让外省人感到陌生,即便本省人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在合肥生活了半辈子的中老年人,都不一定知道合肥的历史。很多人会纳闷,合肥的地名从何而来?合肥古时称庐州,为什么如今不叫庐州呢?现在合肥还有一个行政区叫作庐阳区。古时庐州是何种级别建制,是州府治所所在地吗?1667年,江南省一分为二,组建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的省会最初不是合肥,合肥何时成了安徽省的省会?这一系列疑问,需要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轮廓。
1.明珠不遗
早在新石器时代,合肥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庄子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称作“有巢氏”,传说其为中华文明起源和诞生时期的英雄。合肥在古代曾称庐州,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巢国为庐、巢两个诸侯国,庐国作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其都城就设在庐邑,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市区西北一带。
在春秋战国的纷争岁月里,合肥地处吴、楚、越等国的交界地带,归属多次更迭。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合肥在诸侯争霸的硝烟中饱受战火洗礼。“江淮首郡、吴楚要冲”就充分体现了合肥的城市地位和重要区位。
秦统一六国后,合肥被纳入九江郡。到了汉代,合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南北货物交流的重要枢纽,经济逐渐繁荣。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的记载,描绘了当时合肥商业贸易活跃的场景。
司马迁在这里所列举的几种商品,基本上是当时南北方货物贸易中的代表性大宗商品,合肥成为南北方货物交易的重要集散地,迅速发展成为江淮之间重要的商业城市。“亦一都会也”这一句强调,那时的合肥已经发展成与当时的寿春相当的大都会了。这是“合肥”一词首次见于史籍,西汉时合肥是全国地位和寿春一样的18个大都会之一(“输会”即大都会),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也有几乎一样的相关记载。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寿县)、合肥(合肥市西北一带)。东汉末年,曹操上表刘馥为扬州刺史,始建治所于合肥,着力发展社会经济,作为抗拒孙吴扩张的前沿阵地。
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隋朝时期,庐州正式成为建制名称。隋朝废除了南朝的合州,改设庐州,下辖合肥等县。自此,庐州这一地名开始广泛流传,并成了合肥地区的代表性名称。
唐朝贞观年间,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以合肥如今的四牌楼为中心,南到庐江路,北到市府广场,东至三牌楼,西至三孝口,修建了合肥的金斗城,形成了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城池,后续虽然古城池周围有所扩张,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城市规模也没有太大的变动。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加固,合肥金斗城在后来的宋元朝代更迭中未被举城攻破过。于是,历史上便有了“天生重庆,铁打庐州”这一说法。
诗仙李白在《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一诗中留下千古佳句:“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描绘的是当时庐州秋日的社会和自然景象,也算是诗仙李白对合肥的赞美吧。
宋朝时,庐州出了一位名臣“包青天”包拯,其父包令仪也是进士出身。父子皆以科举出身,与庐州当时的学风之盛密不可分。据说包拯年幼时,虽然父亲已经中举,自己也是“官二代”,但仍然勤奋好学,跟随父亲到处宦游,十三岁入合肥城内念书。现在合肥城区内的“包公祠”就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相传那片水域种植的莲藕都是“无丝(私)”藕,养的鱼都是“铁面”鱼,真假无从考证,但可以算是合肥人寄托的对这位包大人的钦佩与敬仰!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传唱“开封有个包青天”,使社会大众都以为包拯是开封人,其实他是地道的合肥人。
2.乱世必争
三国时期,合肥成了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的战略要地,魏、吴长期在此拉锯争夺,双方各置扬州,魏的扬州治所在寿春,后迁移至合肥,而吴的扬州治所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公元215年,著名的合肥之战爆发,《三国志》详细记录了这一战役。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精兵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差点活擒孙权,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传奇。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都,奠定三国格局。合肥,从此成为抗拒东吴政权的前沿阵地,魏、吴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元253年发生的合肥保卫战,惊心动魄,魏军坚守近百日,再次取得胜利。三国争霸,让合肥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震动全国,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断。合肥在动荡中艰难前行,始终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直到南北朝,合肥一直都是大江南北的必争之地。
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东晋时期。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苻坚率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晋,东晋谢玄率八万北府兵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迎战。前秦虽人多,但内部矛盾也多,再加上苻坚轻敌,最后,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告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晋借此得以偏安,江南获得发展良机。前秦因败瓦解,北方复乱。
宋朝时期,合肥多次成为战争的前沿阵地。南宋时期的“淮西军变”就发生在合肥周边。这次军变导致南宋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也使合肥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抗金前线的合肥(时称庐州)爆发了淮西军变。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职,宋高宗赵构原欲将其部队划归岳飞,却遭张浚和秦桧反对。张浚将刘光世所部左护军收归都督府,命王德、郦琼分别任正、副都统制率兵驻守庐州。然而,王德与郦琼不和,相互告状。
为解决矛盾,朝廷命王德率部去建康府,派吕祉前往庐州安抚并节制。吕祉一面安抚,一面密奏罢免郦琼等人的兵权。但因密奏泄露,郦琼部下得知。八月初五,朝廷任命张浚等人,并令郦琼率部赴临安集结,郦琼等人惧怕并决定反叛。八月初八,郦琼裹胁全军四万人,劫持一批官员北渡淮河投奔“伪齐”,并杀了吕祉。
关于淮西军变,《宋史》在“高宗本纪”和张浚、岳飞、吕祉、王德等人的列传中均有记载,张祁的《庐州诗》赞赏被劫持官员的不屈,周密的《齐东野语》记录更为翔实。淮西军变后果严重,震动朝野,使南宋长江下游精锐部队减少近1/4,江淮重地防卫空虚,成为南宋对金的战略转折点,尽管伪齐政权不久被废,但兵变的消极影响并未消除,南宋失去收复故土的宝贵契机。
太平天国时期,1853—1862年,合肥成为清朝的安徽省会。这也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安徽的省会。当时,合肥成为清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的要地,战火频繁,三河古镇还留有大量战役遗址。据史料记载,战争给合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农田荒芜。1853年,太平军西征,曾逼近合肥。1858年,太平军陈玉成所部再次进攻合肥。在这些战斗中,合肥城墙多次遭受攻击,城市防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3.乱后必进
元末,朱元璋从安徽举兵。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距离合肥100多千米。大将徐达奉命攻打合肥,连攻三个月都没能打下“铁打庐州”,直到一年后举兵重新攻打,才将庐州纳入明朝版图。那时的庐州成了明初都城南京的屏障,地位得到很大提升。战后快速重建,原先坚固的城墙得以进一步加高加固。庐州府的面积也得以扩张。明朝洪武年间,为充实合肥一带人口,分别从江苏、江西等地将百姓移居至合肥,合肥的社会经济逐渐回升。加上此时徽商的活跃,庐州府的经济、文化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时期,合肥作为庐州府治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教育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府署和县署由惠政桥之南迁至城西金斗墩(安徽省老博物馆所在地)。这里地形有利,名字吉利,且形成一条轴线,占据高地,可俯视全城,还能防水涝,有好的寓意。洪武三年(1370年)府署新建,合肥县衙随府署搬迁,紧靠其西。
明朝合肥的府城隍庙也进行了升级扩建。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册封城隍神,合肥有府与县两座城隍庙。
清代城墙修缮次数较多,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庐州地震,屋舍倾倒”,合肥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十分宏大雄伟。
清咸丰四年(1854年),合肥城隍庙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筹款重建,因缺乏经费中途停工。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出面募捐续建,新城隍庙气势恢宏,有花戏楼、栩栩如生的塑像以及泥塑白马等,以“建筑美、木雕活、泥塑奇”获得“庐州城隍庙,三绝天下稀”的赞誉。1
到了清朝末期,李鸿章从倡导“洋务运动”开始,就带了不少新奇东西回来。当时十分流行的报纸、电报、汽车等都在合肥出现。合肥历史上的第一座新式中学堂——庐州中学堂(现在合肥一中和九中的前身),就是由他的嗣子李经方一手支持创办的。他的弟弟李鹤章在他的授意下,开办了合肥当时最大的两个当铺“义和当”和“义兴当”,位置分别在现在的步行街李府附近和三孝口红星路一带。2
这两家当铺的选址,可以说奠定了四牌楼和三孝口作为合肥老城中心的历史地位,对合肥的建设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和名声方面。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府”这一行政级别,庐州府至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合肥县却被保留了下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将省会迁移到合肥,1945年12月5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成立,这是历史上合肥第二次成为省会。
小结
无论一座城市曾经多么默默无闻或赫赫有名,历史都只是它过去的积淀。同时,历史也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合肥,无须为没有辉煌的历史而自卑,也不必过分追求历史的光环。相反,合肥应该抓住现在的机遇,为未来创造历史。合肥应该持有一种对历史既尊重又超越的态度,既要珍视过去,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精华,也要勇敢面向未来,发挥后发优势,勇于担当和创新,拥抱变革,用创新和发展来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的辉煌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