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模式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省会城市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肥,宛如一个被遗忘在时光角落的破败落后县城。街道狭窄而泥泞,房屋低矮且破旧不堪,整个城市仿佛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合肥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这般破败狭小的城市一路艰辛走来的,其间还经历了省会之争的波折。合肥从1952年成为省会城市,到1988年海南建省时,36年最小省会的帽子,才交给了海口。在这段时间,合肥以自己的作为,逐渐摆脱“小”的标签,突破种种限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初步改变了一些人对“城市小就不能作为省会”的偏见。那么,合肥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撕掉“省会城市小”这个标签的呢?

1.最小省会

1948年末,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筹划大军渡江,解放全国。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1月31日,合肥县改市,经中共江淮区委决定,成立合肥市委。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当时,这座城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合肥通史》记载,整座城市只有一条20米宽的东大街,全市只有一家草棚子戏院、一家教会医院,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显得尤为渺小和落后。其间,总前委在综合各项信息反复研讨后,最终决定将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设立在合肥市肥东县瑶岗村。

1949年2月9日,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讨论渡江问题时,电告中共中央,建议立即成立安徽省委,或者将“豫皖苏分局移至合肥统一领导皖西、江淮及豫皖苏之安徽部分”。2月11日,中央发出复电指示,要求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解决并实施相关决策。随后,在2月1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通知,经中共中央批准,决定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安徽省军区。宋任穷被任命为安徽省委书记兼省长。

1949年2月下旬,宋任穷在合肥召集了曾希圣、张劲夫、汪道涵、曹荻秋、彭涛、桂林栖等重要领导人开会。在这次会议上,宣布了安徽省委的正式成立,并明确了省委当时的中心任务:集中全力在皖北地区开展渡江支前工作,同时着手筹建省委工作机构。省委机关最初设在合肥的洪家花园旧址。然而,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极为迅速,迫切需要集中主要领导干部负责华东新解放的大城市的接收工作,加之安徽江南地区当时还未解放,因此,安徽省委成立不久后即被撤销。

1949年4月,邓小平和陈毅亲率总前委机关和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一行驻扎合肥渡江战役指挥部,在这里发动了解放全中国的总攻。合肥人民积极地参与了“渡江战役”“支前”工作,可以说历史上的“铁打庐州”仍然在线。合肥因此大大提升了行政能力和地位,这也在事实上为合肥成为省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52年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曾希圣任书记,省委机关驻合肥市。当时的合肥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县城,民间戏称为“三五”(5平方千米、5万人口、5家小企业)城市,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商业也仅仅局限于几个小规模的集市,于是合肥得到了一个称呼——“最小省会”。当时,有一首在合肥当地流传的歌谣这样唱道:“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小河流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这首歌谣如今被记录在《合肥通史》中,而其中描写的场景却是当年最真实的写照。不得不说,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当时坐拥江淮的省份而言,合肥这样的省会确实有些“寒酸”!

2.省会之争

合肥成为省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激烈的“省会之争”。在安徽众多城市中,芜湖、安庆等都曾是有力的竞争者。但最终,合肥凭借地理位置上的居中优势,以及在战略层面的重要性,被选定为安徽省的省会。

然而,合肥当时规模较小,将省会迁至芜湖或安庆等沿江城市的言论一度盛行,省委、省政府等机关干部中,有部分同志更倾向于将省会搬迁到条件较好的芜湖。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在合肥题下“安徽大学”四个字,后亲笔书信给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说:“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1]这句话一锤定音,道出的是客观事实,蕴含的却是长远谋略,真正敲定了合肥作为安徽省会的牢固地位!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但美国却虎视眈眈。面对强权的海空制霸,当时的新中国顾虑良多。沿江的城市固然好,可若是美军舰队沿海入江,沿江的省会将不堪一击。而此时合肥的地利就显得非常突出,海军再强,自江而上,到了皖中平原也要下船上岸,才能攻入合肥。加上合肥退可守大别山脉,海空制霸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

这一决策并非仅仅基于当时的现状,更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尽管在当时,合肥的基础薄弱,但成为省会对其后来的发展,特别是在方便全省南北联系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初成省会

成为省会后,合肥踏上了艰难的成长之旅。根据《合肥通史》《合肥文史》等的记载,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正式建立,标志着合肥作为全省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按照省会城市建制对合肥展开了一系列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省会城市框架。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建立的第一家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开业。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1954年正式开诊,其前身是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当时合肥市属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1955年,安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名称取消;1964年,医院更名为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迁至省会合肥市现址,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1953年4月23日,安徽省博物馆开始筹建。1954年8月,在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开始建造安徽省博物馆馆舍。1956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1954年12月26日,江淮大戏院建成使用。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内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也是当时华东地区最有名的戏院。

1955年,逍遥津公园建成,省会人民有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1955年,合肥工业大学主体搬迁至合肥,其前身是创建于1945年的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6年,安徽大学从安庆迁建合肥,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于安庆的省立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最高学府,这所大学在中华民国时期是省内唯一的高等学府,其创立是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56年,合肥公交集团成立,1路公交车正式通行。

合肥无线电二厂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厂主要生产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曾是中国电子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1956年建成开业的长江饭店(当时名为安徽大旅社),建筑面积达13 000平方米,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商业企业,曾经是合肥最豪华的饭店。

1956年,原市政府办公大楼建成,位于老市府广场。当时,整个市府广场以及这座大楼有着独特的时代风貌。

195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原办公楼建成,曾是合肥的地标性建筑;202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原办公楼列入“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1957年,安徽第一棉纺织厂公私合营后正式投产,安徽开始了工业化的征程。

1958年4月,521野战医院集体转业来合肥,与合肥市卫生局第二门诊部合并,组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1958年,安徽省立医院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为百姓的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1958年,合肥钢铁厂建成投产,是安徽省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也是国家冶金工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1958年,安徽拖拉机厂成功研制出安徽省第一台八马力轮式小型拖拉机,安徽开启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1958年,合肥矿山机器厂建立,主要生产起重机械和冶金矿山设备,成为国家“八小重机”之一。1963年开始试制和生产小批量小吨位内燃叉车,1964年成功试制第一台叉车,为后来合力叉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8月25日,合肥百货大楼正式开业,位于合肥市庐阳区长江中路150号,之后成为安徽省最早的商业上市公司。

1960年8月,合肥玻璃总厂由合肥晶光玻璃厂与合肥保温器材厂合并成立。

1960年,合肥中药厂成立,专注于中成药的生产与销售。

197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南迁任务,落地合肥。

1970年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合肥(董铺岛)成立。

1976年底,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安徽无线电厂诞生。

1977年,骆岗机场建成启用,成为当时全国八大机场之一,提升了合肥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1980年,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从塔尖到塔底高度为82.55米,是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

这一行行大事记如今看来恍如隔世,却是合肥这座城市从县城规模和建制,向省会大城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时最初的模样。

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刚成为省会时非常弱小,随着从政府办公场馆到教育、交通、医疗、工厂、文化等领域的设施一个接一个地建设,合肥才一步一个脚印地托起了省会城市的承载能力,逐步发展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合肥的省会城市地位得到明确和巩固。随着省直机关的陆续迁入,合肥开始承担更多的省级行政所在地职能,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1]引自《毛泽东年谱(1949—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