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周边地区“丝路天然伙伴关系”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丝路绿洲地带的天然伙伴关系

绿洲,英文为“oasis”,来源于拉丁语,原来指利比亚荒漠中的肥沃土地,意为荒漠中能“住”(oweh)和能“喝”(sea,科普特语)的地方。《辞海》中关于绿洲的定义是:“荒漠中通过人工灌溉,农牧业发达的地方,一般见于河流两岸,泉、井附近以及受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呈带状、点状分布,绿洲上植物生长良好,与周围戈壁、沙漠景观截然不同,犹如沙漠中绿色的岛屿……经长期开发,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农牧业发达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绿洲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分布在盆地、荒漠、山地、半荒漠之中。绿洲是一个独特的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环境上的封闭性、地域上的分散性、存在上的维水性和生态上的脆弱性。

丝路绿洲地带属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即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干旱区。这里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平原区降水很少,不产生径流,呈荒漠景观,但水汽遇山地则产生上升绝热降温作用,使山地降水增多,发育成河流,流至山前平原荒漠形成绿洲,构成盆地。平原绿洲是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生存的复杂而又十分完整的生态地理系统,成为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基础生态条件。居民们从很早的时候起便熟练地应用水利,有了精耕细作的农业。

中亚天山(西天山)面向西,绿洲分布在西部荒漠平原中;新疆为“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的荒漠平原中,少数河流进入沙漠也形成绿洲。中亚绿洲与中国西北地区接壤,纬度相当,为典型的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部分地区处于西北季风区。中亚南部分布的众多富饶繁荣的绿洲,自古以来便通过丝绸之路与新疆的绿洲有着广泛的联系。

中亚绿洲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五大地区:泽拉夫善河和卡什卡河河谷(在前伊斯兰时代以及早期伊斯兰时期以索格底亚那一名著称,我国史书称为粟特)、花剌子模(阿姆河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费尔干纳(锡尔河流域中游肥沃的盆地)、赭时以及易剌克(这一区域位于锡尔河东边支流奇尔奇克河与阿痕葛兰河间的盆地),还有阿姆河南面的吐火罗斯坦地区。

中亚南部地区绿洲的形成与那些从帕米尔高原延伸而出的大山脉息息相关。中亚最主要的两条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都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山峰上的冰川和终年不化的皑皑积雪在每年冰雪下线融化之时,汇入中亚大大小小的河流,为河流经过之地提供主要的水源,从而也孕育出较早的城市文明。冰雪融化后长年累月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往往在山脚下的低地涌出,或打井便可汲取;由于河流的灌溉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便产生出大大小小的绿洲。

中亚南部地区最主要的城市绿洲是大河灌溉的绿洲,由于这里有充沛的水源,逐步发展得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人口,久而久之便演变为城市。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忽毡等城市绿洲就属于这种类型。由于经营绿洲农业以及手工业、商业、商旅服务业的需要,后来又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许多城市国家。我国汉代史料中记载的大宛、大夏以及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的三十六国,唐代史料中记载的中亚康国、安国、曹国、石国、史国、米国等“昭武九姓”建立的国家均是在绿洲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城市国家。这些绿洲城市国家大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经营着一片绿洲。

在绿洲大城市之间,那些只有小流域或地下泉水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商队、旅行者在通过沙漠戈壁之际提供饮水、食物的暂时落脚地和休憩地。丝路绿洲商道上的小镇和村落,多是这样的小型绿洲,比如沛肯、铁门等地。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绿洲,为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旅提供补给,为丝路贸易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地理条件。同时,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又促进了这些绿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各地商旅往来其间,一座座绿洲城邑串起了丝绸之路上的条条商道,把商道上的人和物紧紧地连接起来,不但互通有无,而且在文化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