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近五十年来王充先秦儒道思想研究
王充是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关于他归属何种学派的争论至今也未停歇。王充广泛吸纳前人思想成果,明确提出“含百家之言”的治学思想,其哲学体系也是在广评诸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回顾五十年来的王充与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关于王充与先秦儒家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王充与先秦道家的,另外,在一些关于王充与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中,也涉及王充与先秦儒家和先秦道家的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形式为零星的学术著作、少量的学位论文、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
(一)王充与先秦儒家
1.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
周桂钿在《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中,用两章内容来论述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章论述王充对先秦时期孔子、韩非子、孟子、老子的评价,一章论述王充对两汉时期董仲舒、司马迁、扬雄、桓谭的评价。周桂钿认为:“诸子之书是很好的,很值得认真阅读,但诸子之书不是无瑕之玉,其中也夹杂一些杂质。”[45]所以,王充对诸子的评价基本上是沿着肯定和否定两个维度进行的。虽然王充写了《问孔》《刺孟》两篇,但并非对孔子、孟子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问孔不反孔、刺孟不反孟。
王充之所以“问孔”,是为了破除对圣贤的盲目崇拜,为了实现其“疾虚妄”“归实诚”的治学宗旨。王充认为,治学的重要方法是讨论,学生不能盲目信老师,要对老师传授的信息进行反问,这样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做学问不能搞偶像崇拜,孔子活着的时候学生尚且敢于反问,孔子死后却变成汉人之偶像,反而不许问难,这是不对的。以上种种皆体现了王充敢于求实的精神。当然,王充“问孔”针对的只是被汉儒们神化、偶像化了的孔子。真实的孔子,在王充眼中依然是道德高尚、知识丰富、思维发达的圣人。
王充虽然写了《刺孟》,但并非彻底反对孟子。原因有二:一是王充在书中常将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圣贤的代表;二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较多,其著名的命定论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天命思想。总之,王充对孟子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2.王举忠《王充论》
王举忠在《王充论》第四章中,以王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学派归属问题为中心,论述了王充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谈论王充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方面,作者论述了王充与孔子思想的关系、与孟子思想的关系以及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作者认为,由王充在《论衡》中多次提及孔子以及多次引用孔子的话可见王充并不反孔。王充写《问孔》,其目的只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孔子,去掉孔子身上的圣光和神灵的外衣,把他从神还原成人……这种问难的方式,是一种自由讨论的方式,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王举忠认为王充对孔子好学与求实的精神、“命”的思想以及伦理道德观颇为赞同。[46]
关于孟子,王充的态度是批判多于褒扬,先是在《刺孟》中“批判了孟子逻辑概念混乱及其推理不合于矛盾律的诡辩手法”,后是在《本性》中集中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在理论上王充对孟子的伦理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比较认同。[47]
关于荀子,王举忠认为:“王充在哲学上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主要是对荀子一派儒家思想的继承。……其继承并不是全盘拿来,而是采取了有分析有批判的态度。”[48]在王举忠看来,王充对荀子的“天”是自然或自然界的思想、气的思想、知识来源的思想以及反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都颇为认同。[49]可见,在作者看来,王充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荀子的“天”是自然或自然界的思想,二是荀子关于气的思想,三是荀子关于知识来源的思想,四是荀子反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
3.黄绍梅《王充〈论衡〉的批判精神》
黄绍梅在《王充〈论衡〉的批判精神》一书中,从王充的批判精神出发,围绕《论衡》中《问孔》和《刺孟》两篇,论述了王充先秦儒家观。作者认为王充写《问孔》与《刺孟》并不代表“王充对孔孟儒家学说的不敬态度,他会称道孔子是‘道德之祖’(《本性》)、‘百世之圣’(《别通》)……‘孔子圣人,孟子贤者’(《命禄》)。列孔孟于圣贤地位有很高评价”;王充之所以“批判孔孟言行的矛盾和错误,其重点在破解儒者对圣人的迷思,提醒世人不要盲从信师好古而不知思考”。[50]王充不仅批判了汉代信师好古的学术风气和汉代经学的神学化现象,而且批判了孔孟言行的矛盾、孔孟用词的不明确、孔孟措辞的失当、孔子教化标准的不一致等。
4.刘谨铭《王充哲学的再发现》
刘谨铭在《王充哲学的再发现》中从儒家义理层面分析了《论衡》中的《问孔》与《刺孟》两篇。他认为王充对儒家的批判可分为六项:一是“批判不当”,二是“说明或用辞欠妥”,三是“教诲之间的不一致”,四是“对于命运看法的质疑”,五是“对于感叹语的理解”,六是“处事标准之问题”。[51]他还认为,王充对孔孟的批判最终并没有成立,主要原因是王充在问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问题,之所以会提出这些不恰当的问题,是因为王充“对儒家的义理缺乏适切的理解”。[52]
5.朱绍侯《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
朱绍侯在《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一文中认为不能因为王充写了《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就误以为他是反孔、反孟甚至是反儒的。相反,王充在《论衡》中对孔子的评价不仅很高,而且有拔高和美化的倾向。关于王充对儒家的态度,朱绍侯则认为:“概括说来是赞鸿儒、颂贤儒、尊硕儒、重文儒、扬儒生、抑文吏而批世儒。”[53]王充尊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儒者,批判的是趋炎附势的世儒;尊重的是先秦儒家,批判的是神化了的经文学派。《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一文是较早的对孔子及儒家学派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论文,也是近年来研究王充思想、王充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潘富恩、徐余庆《重评王充论孔子》
潘富恩、徐余庆在《重评王充论孔子》一文中认为王充对孔子是非常尊重的,并将孔子视为“道德之祖”和“无人能及的教育家”。王充人性论的理论来源是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思想,命定论则来源于孔子的天命观。王充所反对的只是“汉儒神圣化了的假孔子”而已。作者还认为,虽然王充认为孔子是无人能及的教育家,但王充也指出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反对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反对孔子“去食”的治国思想,以及反对孔子提倡的厚葬久丧的思想。[54]
7.刘亦冰《论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
刘亦冰在《论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一文中认为王充反对的是“汉儒的解释违背了孔子思想的原意”,反对的是神化的孔子,反对的是将孔子当作偶像对待的行为。王充对孔子的批判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认为,在天道观方面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鬼神观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思想中的无神论观点,在政治观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命定论方面王充也有对孔子思想的吸收和发挥。在作者看来,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坚持了其“疾虚妄”的治学态度,对我们客观评价孔子思想有借鉴意义。[55]
8.唐明贵《论王充对孟子的非难与褒扬》
唐明贵在《论王充对孟子的非难与褒扬》一文中认为,王充虽然专门写了《刺孟》,“非难孟子为空谈无征之人,为不懂谦让之人,为自相矛盾之人”,但是,在其他篇章中对孟子的评价非常高,甚至认为孟子可以同孔子并称为圣贤。所以,唐明贵认为,王充对孟子的非难,不仅促进了汉代孟学的发展,而且在孟学史和儒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56]
(二)王充与先秦道家
1.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
周桂钿在《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中指出,《论衡》一书虽然有八篇十多处提及老子,但是直接引用的资料较少。周桂钿还将《论衡》中提及老子的文字分为三类。“一是引孔子把老子比作龙的话”,只是为了论证王充的圣人不能先知的思想,并不是对老子本人的评价。“二是天道自然无为”,王充在《论衡》中提到老子的次数虽不多,其哲学体系却建构在老子“天道自然无为”思想基础之上,但同时也批判了老子“人事无为”思想。“三是恬澹无欲、全身养性、延年度世”,对这种思想王充最初是持否定态度的,到了老年,他却用这种思想来养生。学术界将王充归为道家一派,周桂钿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王充只接受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在宇宙本原问题方面与道家不同,道家认为道生万物,而王充认为万物是由天地之气的结合而产生的。[57]
2.王举忠《王充论》
王举忠在《王充论》一书的第四章中,以王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学派归属问题为中心,论述了王充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王充的自然无为思想,“明显地受了老子的道家学派的影响”,对于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想也多次肯定。“王充的思想与道家思想有其一致的地方,即天道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王充通过改造和发展道家这一思想,使之成为其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道”“自然”“无为”也就成了王充哲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但是,在政治上王充反对无为而治,主张积极有为。”[58]
3.刘谨铭《王充哲学的再发现》
刘谨铭在《王充哲学的再发现》中从王充天道论是否合于黄老之义的角度论述了王充视界中的道家思想。王充赞同道家对于天道自然的看法,并认为在自然观上自己的看法“合黄老之义”。作者认为,王充“天道论实具有着重具体的描述,排斥形而上的抽象道论之倾向。即就‘天道’一词的说法来看,在《论衡》中大抵有几种说法,然其焦点实在天道自然无为上,所谓天道自然,即指天的运行有其不以人意为移转之律则”。[59]《老子》以道论为基础的天道观点却一方面“强调天道的自然律则义”,另一方面“则无非是要人们效法天道,实现天道之善于人间世,并由此引出工夫修养之说”。[60]所以,作者认为王充与《老子》在天道观上是有较大差异的。
4.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
王雪在《王充道家思想探析》一文中认为《论衡》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自然无为的思想,王充正是“以道家的自然之说为批判武器,对当时的官方神学展开了空前猛烈深刻而全面的思想批判”。作者还认为,王充的天道观以道家“天道自然无为”为理论前提,生死观以道家自然之说来论证人的生死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社会观方面继承道家反传统、反现实的精神,并提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疾虚妄”。[61]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论述王充的先秦诸子观,但是在文中详细论述了王充对道家理论的继承和吸收以及在诸多方面对儒家的批判,从中可见其对儒道两家不同的态度。
5.陈静《王充的天论与人论》
陈静在《王充的天论与人论》一文中认为王充以“天道自然”说为武器反对“天人感应”说,并认为王充对“天人感应”说的批判对魏晋玄学的兴起有积极的作用。作者通过分析王充关于“天”“气”“自然”“人”的概念,总结了王充的“天道自然”思想所蕴含的意义,并认为其以此反对“天人感应”说。关于“天”,王充接受了“盖天说”,但又认为天盖不是倾斜的,也不是拱形的,而是平正的,“天平正,与地无异”,人们之所以感到天像斗笠般覆盖地,是因为天和地都非常广阔,而人的视力有限,不能看到尽头而产生了错觉。关于“气”,虽然王充先肯定“天”是体而非“气”,后又说天地是“含气之自然”,但是,作者认为王充的“气”是物性的。“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之间一切具体的存在,在本质上都是气或来源于气。关于“自然”,作者认为“天道自然而非故是王充的基本观点”,天是“含气之自然”,没有精神属性,天的活动只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并没有目的性。天地不“故生人”和“故生万物”,所以,不会有祥瑞、灾异以及谴告。关于“人”,作者认为王充在论人时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物化一切的眼光,把人也视为‘物’”,二是“着眼物与物之间力的对比,以天大人小的根据,否定人能对天发生影响”。[62]
(三)王充与先秦诸子
1.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
周桂钿认为:“诸子之书是很好的,很值得认真阅读,但诸子之书不是无瑕之玉,其中也夹杂一些杂质。”所以,王充对诸子的评价基本上是沿着肯定和否定两个维度进行的。虽然写了《问孔》《非韩》《刺孟》这些篇章,但并非对孔子、韩非子、孟子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问孔不反孔、非韩不反韩、刺孟不反孟。对于先秦诸子王充几乎都有所评价,但是周桂钿在《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中仅围绕《问孔》《非韩》《刺孟》等篇阐述王充的先秦诸子观,涉及的主要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和韩非子。王充对先秦诸子思想并非盲目反对,而是积极地批判地吸取诸子思想。[63]
2.岳宗伟《〈论衡〉引书研究》
岳宗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衡〉引书研究》中,认为王充对待儒家的基本态度是:虽然“问孔”,但其实尊孔;虽然“刺孟”,但其实尊孟;虽然没有给荀子很高的评价,但在践行荀子的思想。王充虽然在《非韩》中对韩非子的许多思想有质疑和批评,但同时也对法家给予高度的重视。王充认为儒家“养德”和法家“养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肯定黄老之学方面,王充“将黄老之术视为判定事务正确与否的依据之一”,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视为理想的政治范式,对黄老之术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也持肯定态度。在否定黄老之学方面,王充主要从其命定论和道家“自然”思想两个角度出发来否定黄老之术在养性方面的作用。《吕氏春秋》对王充的影响也非常大,王充不仅吸收了其地理和自然界方面的知识,而且《论衡》中《逢遇》《偶会》等篇中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不仅是王充了解百家之学的捷径,也是王充认识自然世界的基础,并由此确立了其“规避政治风险的治学原则”。[64]岳宗伟博士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衡》引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这项工作的完成,为后来研究者了解《论衡》引书内容提供了捷径。作者还从思想史的角度(基本上是从史学角度进行的)对《论衡》引书内容进行了分析。
3.智延娜《〈论衡〉文献学研究》
智延娜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衡〉文献学研究》中对《论衡》征引的子部古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者认为《吕氏春秋》内容丰富,是先秦经典的大综合,所以能受到王充的青睐;王充命定论中“遇合”观念的理论来源便是《吕氏春秋》,其薄葬思想也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从《论衡》征引《孟子》来看,王充对孟子是既“刺”又“尊”的。“刺”的只是孟子学说中迷信虚妄的部分,并没有触及孟子思想的本质;“尊”的是孟子思想的大部分,王充在《论衡》中多次征引《孟子》思想作为自己论述的论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王充对荀子的评价,作者没有正面提及,只是认为《论衡》在撰写方面,不管是题目的拟定还是行文方式都与《荀子》一书很相近,同时还认为王充“符验”思想与荀子一脉相承。关于韩非子,作者认为王充对其只有批评和质疑,还认为王充反对法家“明法尚功”的思想。王充在政治上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肯定黄老“修身养性”的作用,批评了“度世升仙”等思想。从总体上看,王充对道家学说持认同态度。[65]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不仅对《论衡》征引的经、史、子等门类的书籍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而且对《论衡》中提及却未征引的书籍进行了梳理。但作者所做工作的范围仅限定在文献学学科领域内。
4.朱绍侯《王充对诸子的评价》
朱绍侯在《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文中认为,王充常将儒墨两家放在一起评论,且对这两家的评价都较高。作者还认为,王充虽然对儒墨两家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两家的评价有时也不完全一样。“如果分别言之,还是扬儒抑墨。”作者认为王充在诸子学派之中最为推崇的是道家,并认为在“扬道抑儒”方面将王充归入道家学派也不为过。王充虽推崇道家,但是对道家学说并不盲从,也有批评。其批评是站在道家的立场上进行的,这种批评反而抬高了道家的威信和地位。在《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文中,作者认为王充对法家学说是全盘肯定的,而对五行家则持批判态度,对名家的批判更是直言不讳。[66]朱绍侯的这篇论文是公开发表较早的关于王充对诸子评价的论文。文中涉及的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仅包括《论衡》中王充对诸子学派的直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未涉及王充对诸子学派之思想的具体分析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