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铜鼓舞的起源、特点和类型

铜鼓舞是流传于壮族、彝族等民族中的一种古老的舞蹈。铜鼓舞与铜鼓关系密切,因而要讨论铜鼓舞必然绕不开铜鼓或者与之相关的文化的阐释。铜鼓舞的出现首先根源于铜鼓的产生,而铜鼓的产生与其他一般物的产生一样源于对其功能的追求。考古学将铜鼓作为物品,在对其最为基本的器型、纹样的分析过程中阐释了其功能、形式及结构的历史演变,从而阐明了与技术沿革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化,然而没有回应人对物的真实生活体验问题,及物如何回应功能性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问题,最后它也不能从根本上分析和物的功能相牵绊又相抵触的究竟是何种心智结构,也就不能圆满回答我们对物的日常生活经验究竟是建立在何种文化、亚文化或超文化的系统上。[1]因而即使是在技术层面上讨论铜鼓的话题,我们也不可能忽视其文化的意义和功能。

铜鼓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正如阿帕杜莱指出的,“就像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2]。无论是物质社会还是经济社会,物的社会生命属性都是不能简单忽视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来重新看待物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赋予物的研究一种新的视角,把物视为像人一样经历不同的生命阶段,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面相”[3]。而这些不同面相的呈现正是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产生的。铜鼓舞即是铜鼓在炊具—礼器—乐器的社会生命过程中的产物,即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壮族和彝族的丧葬祭祀仪式和节庆民俗仪式传达了人与铜鼓之间的关系、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族属、不同功能、不同特点的舞蹈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