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大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中没有明确地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更没有独立论述心理健康的理论体系,但中国各家经书典籍中却从来不缺少对“心”的关注,而且“心”是每个希望成为君子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要达到“仁”的道德人格境界,就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心若不诚,意若不正便会带来认知与行为的偏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心理健康”,却处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仁”是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合”是自身与环境和谐、知行统一的身心健康状态,“修、齐、治、平”是达到身心、人格健康的不同程度的方式和途径等。“心理健康”是君子追求至善道德过程中的内容和结果。

《大学》相传为春秋末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曾子所撰,是中国古代儒家系统论述“修、齐、治、平”思想的重要著作,概括总结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到宋代时,被确立为“四书之首”。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深刻地形塑了中国的社会规范和个人的道德素养,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群体的人,人的心理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本书以《大学》的道德修养理论为切入点,希望能一窥儒家君子保持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方法,试图从中梳理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价值的当代儒家心理健康指导思想和方法路径,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保持和发展提供来自儒家先贤的智慧。

一 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道德人格的养成

《大学》开宗明义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君子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境界、三个纲领。“明德”字面意思就是明白道德,“明明德”是使明白道德或使道德更清晰。朱熹解释“明明德”是明亮光明的德行,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至善的德行,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人本身的主动性,人要将这种至善的德行显现出来,就需要去觉察和修养。“亲民”与“明明德”一脉相承,“亲民”是将“明明德”落实于人我互动的过程中,也是对“明明德”的实际践行,具体指向亲亲、仁民和爱物等,通过修己以安人,也就是说,是君子通过修己成为一种道德标准,成为他人的榜样来引领他人,带动大家向这样的道德标准靠拢的过程。“亲”所体现的君子待人之道就像人对待自己的五官一样,要保养爱护,也像父母对待子女要呵护教养一样,通过修己爱人,实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目的。“止于至善”,是儒家君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状态。“知止”是对君子提出的道德规范,也是对君子自我修养提出的高要求。“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君子只有对自己和周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明白自己可以从哪个方向去努力,追求到什么程度就停止是最佳状态,才能获得一种中正、平和的心境,既让自己感到舒适也让周围的人感到舒适,“知止”是让君子达到心理健康最佳状态的重要指导方法。“知止”的目的是通往“至善”,“至善”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而是君子通过清晰地判断、持之以恒地追求和努力,让自己的道德、行为、品性、学识趋于完善,也使周围的人乃至天下的人趋于完善。“至善”是积极人格的最高修养境界,也是个人修养目标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昭示着永不止息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与品质,也是个人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健康状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并非排在人生追求的首位,不断塑造自我的道德人格,追求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情操高尚、理想高尚的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身体的锻炼就会成为与之同步的过程,这也是成为君子需要“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要求,这样君子就能向“至善”的人格状态与心理状态持续地努力。

那么如何培养道德人格?

“道德”并非一个对象,而是包含“道”与“德”两个对象。“道”不是存在于经验世界的,它是实践理性的产物,是实践理性创造的法则或规则。“德”是按照这些实践法则或规则“应该如何行动”的意志、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品质。构成道德所需的两个基本要素即道理及德行。人与人之间遵循的善与恶的行为规定即道理,个人遵照这些规定以修养自身而达到的精神结构状态就是德行。“道德”是社会与个体遵循实践的法则或规则而形成的行动意志、行为方式和精神品质等。“道德”具有关于“善”(也就是遵循实践法则)以及“恶”(也就是违背实践法则)的基本判断,基于此,人类社会与个人、人类与自然之间就有了边界。遵循道德的“善”行事,个体就能获得“和”的助力,与己和,与人和,与自然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研究者明确提出道德人格的概念,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同时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知行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与此异曲同工的儒家道德思想,就是不断磨炼君子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这个过程是从理解“道”开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认知和体悟实践理性所创造的法则与规则,再遵循这些法则与规则去磨炼自己,让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符合这些法则与规则,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提升自己“德”的层次与境界,从而建立、发展、完善自我的道德人格。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遵循的“道”是《大学》开篇所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了遵循和实现这个“道”,跟随自然的昼夜节律规划自己的饮食起居,按照课表安排认真学习,尊师重道,帮助同学,尊重异性朋友等,这些就是自然而然践行大学之道的“德”。大学生树立起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从小事做起,从约束和觉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开始,自觉去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领悟的道理,自觉去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德行。大学生要形成“道”“德”的意识并不断地去实践,逐渐做到“知行合一”,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人格,并使之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感受“至善”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 “正心修身”是君子通往身心健康的必经路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是《大学》中对“正心”与“修身”关系的论述。“正心”一语难点在于对“心”的理解上,对“心”有什么样的体会便会有什么样的“正心”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中,首先“心”不是指人体器官意义上的“心脏”,而是指主宰人的行为的意识功能,是统摄身体和心灵的中心,这是一个预设的概念,因此,与今日所谓的“大脑”器官及其功能不能完全等同。理学家认为“心”的构造包括了“理”和“气”,其义难以简单概括,大致而言,“理”类似法则或规定,“气”是纯粹的物质,“理”“气”杂合便有了既有灵明又有形体的“心”,灵明源自“理”,形体得自“气”,有灵明故有心的种种妙用,有形体故有心的实存。当“理”落入“心”时,又称作“性”。“性”者,固有之义。心乃身之主宰,因此,“心”不正,则无法“修身”。意念真诚,善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人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但同时也要警惕,如果这种善恶的意念不能被明明白白地体察到,不能真切地落实在心里,也就是说不能成为自己的信念,就不利于行为,反而会让心左右摆动。朱熹和王阳明都认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人之常情,该欢喜的时候就欢喜,该愤怒的时候就愤怒,有瑕疵也是正常的,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考验,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端正起来觉察自己意念和心的变化,而不是放任其发展,只有端正起来并不断觉察,心灵才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正心修身”需要怎么做?

从思想根源上出发,正视自己的内心及行为,保持心灵向善。在起心动念之时就要保持觉察,一旦自己产生了目前满足不了却又急切需求的欲望,就容易动歪脑筋,我们要时刻警惕不正的念头和欲望,其一旦生发出来就要赶紧调整。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让自己心正身正的基础,能辨识“善”“恶”,当自己遇到“不善”的思想和行为时能够正确应对,避免日后因为“不正”的思想和行为而带来自己无法接受的恶性情绪和精神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正心之后,“克己修身”,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是行为的主体,在做出某些行为决定时,要考虑是否可以、是否应当、是否合适。我们学再多的科学知识,看再多的书,如果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符合道德的规范,都是失德,失德所带来的后果是知行失调引发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所以,“正心修身”是一个长期与我们自己薄弱的意志和无尽的欲望做斗争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省察自己的念头与言行是否符合“仁”,并不断地做出调整,向着理想的道德人格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