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在《心理学百科全书》中,心理健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定义:①保持和维持心理健康的状况,并且社会适应和自我状况比较好;②健康的心理会使不良的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下降,人们更容易实现自我调控,患精神类疾病的可能性将会降低。

关于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研究,最早是病理学取向的。在这一阶段,人们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消除,主要关注的是病理学的指标,例如焦虑、抑郁、各类行为障碍等,但是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积极面,例如个体的积极能力和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与研究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获得普遍共识,即心理健康同时包括了消极和积极两种因素,这个模型更符合实际,也相对全面、客观地描述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个体心理层面上更为正向积极的内容收获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心理健康的内涵也逐渐被个体积极特征的描述充实。我国研究者也对心理健康进行了概括,将心理健康描述为没有心理疾病的个体释放积极的自我心理情感的最佳状态。同时,给出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衡量依据,即个体体验到的积极与消极情感的比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成正比。基于此,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更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也就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具备一般心理能力和较多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的状态。在本书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自我认知清晰,情绪反应稳定,意志力坚定,行为举止得体,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社会生活中,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人格完整。

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 智力健全,自知力完整

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对环境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判断,适应环境,而不是逃避或产生歪曲的认知。智力不是单一能力的象征,而是由思维、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学习反思等能力组合而成,在诸多能力之中以思维为主,而智力的核心就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抽取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抽象思维深刻地反映着外部世界。智力具有潜在的发展能量,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推测智力的发展高度,个人的内在智力可以通过外部的展现转化为显性智力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大学生通过了层层的教育选拔,具备健全的智力。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对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具备认知能力,也就是觉察或辨识自己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是否处于正常的水平。自知力的完整程度也是评价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内容,缺乏自知力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表现。

二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反应是心理状态的直观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恰当、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的个体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排解和宣泄,不会过度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大学生情绪健康表现为能够基本保持情绪稳定,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面对压力事件能够自主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心情平静愉悦。

较好的情绪稳定性需要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引发剧烈情绪波动时,能够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及时疏导强烈的情绪反应,不过度压抑产生的情绪,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宣泄内心的悲伤或不满。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反应过度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反应淡漠容易对情绪变化无感,面对问题无法做出有效回应,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所以,想要获得情绪的稳定还需要具备适度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三 健全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个人在确定目的后,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坚持不懈,根据目的支配并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品质。意志力健全的个体在行动上迅速而果断,在思想上坚定而果敢,在自我约束方面严格而富有成效。意志力健全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方面不会长期陷入无事可做的松散状态。在面对难题和阻碍时,能够运用自身所学及能力找出应对困难的方法,在行动中,言行举止合理有度,能克服困难完成各项任务。

四 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在认知和情感上建立起来的不同程度的联系,行为表现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服从等互动关系。人际关系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同伴关系、工作关系等,越亲密的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越大。当个体无法应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时,其自我认同感和尊重感会受到影响。心理健康的人能悦纳他人,认可他人,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反映出一个人“宜人性”的特质,能够适应社会的道德规则,了解他人的需要,也能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适度不逾矩。

五 健康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各种要素平衡发展,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够将自己的需求、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组特质构成,特质构成人格并决定着个体的具体行为。人格特质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普遍性。从一般意义上说,人格的基本构成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基本心理成分和行为成分,高水平的人格发展是在“知、情、意、行”方面能够均衡协调地发展,具有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大学生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能够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养成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形成稳定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努力达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