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方寸屏幕观世界
自从闹了把语音助手当成“电子宫娥”的笑话后,萧玉甯虽然有些羞恼,但也意识到,闭门造车、独自摸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真正掌握这“摄魂匣”的奥妙,她需要一个更可靠、更了解这个时代的“向导”。而眼下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她那位热情、直率,虽然有时大大咧咧,却心地不坏的室友——林小满。
于是,萧玉甯放下了身段,开始有意识地向林小满请教关于手机使用的各种问题。
起初,林小满还觉得有些奇怪:“苏瑾,你以前不是也会用手机吗?怎么落了次水,回来跟失忆了似的,连最基本的操作都要问?”
萧玉甯只能继续用“落水后遗症”、“脑子有点糊涂”之类的借口搪塞过去。好在林小满神经大条,虽然觉得她变化很大,但也并未深究,反而很乐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来来来,我教你!”林小满搬了把椅子坐到萧玉甯旁边,拿起她的手机(一部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款苹果手机,是“苏瑾”的原物),开始从最基础的功能讲起。
“你看啊,这个图标(浏览器),点进去,就能上网查找任何你想知道的东西!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百晓生’!”林小满点开浏览器,熟练地在顶部的搜索框里打字,“比如,你想知道南梁的历史,就在这里输入‘南梁’,然后点这个‘前往’……”
屏幕上瞬间刷新,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搜索结果,各种链接、图片、甚至还有短视频。
萧玉甯凑近屏幕,看得目不转睛。这比她之前自己摸索要快得多!而且林小满还能帮她筛选信息,辨别哪些是相对可靠的“官方记载”(如百科词条、学术论文数据库),哪些是道听途说的“野史杂闻”(如论坛帖子、自媒体文章)。
“这个‘度娘百科’还比较靠谱,可以先看看。不过也不能全信,有时候会出错。”林小满指着其中一个链接说道,“还有这个‘知了网’,里面都是专家学者写的论文,比较专业,但可能有点难懂。”
“论文?”萧玉甯记下这个词。难道是指……像朝廷奏疏或策论那样的文章?
“对啊,就是你们导师秦教授他们写的那种!研究成果!”林小满解释道。
原来如此。萧玉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要了解这个时代对历史的真正看法,还得去看这些“论文”。只是……她现在的文字水平,能看懂吗?
“还有这个,像个小喇叭的图标,我们平时聊天最常用的!”林小满又点开微信,“你看,这是我们的聊天记录。你给我发的文字,我给你发的表情包……哦对了,表情包就是这些小图片,用来表达心情的,你看这个笑哭的,还有这个捂脸的……”
萧玉甯看着那些夸张搞怪的小人脸图案,依旧觉得有些……幼稚,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确实能很直观地表达情绪,比单纯的文字要生动许多。
“除了发文字和表情包,还可以发语音!”林小满按住一个话筒按钮,“就像这样,按住说话,松开就发出去了!比打字快多了!”
“按住说话……松开即发?”萧玉甯觉得很新奇。这岂不是比飞鸽传书还要快捷百倍的“千里传音”?!
“还能视频通话!”林小满又点开一个像摄像机一样的图标,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她自己的脸,“你看,这样就能看见对方,跟面对面说话一样!想家了就可以跟爸妈视频!”
看到屏幕上清晰映出的林小满的脸庞,以及她身后宿舍的背景,萧玉甯再次被震撼了!这……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水镜术”或“洞察天机”啊!相隔千里,竟能音容宛在眼前!
若是……若是她也能用这个“视频通话”,联系到远在南梁的父兄……
这个念头一起,她的心便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酸涩难当。不可能的。时空相隔,岂是这小小的“摄魂匣”能够跨越的?这“神通”再大,也终究只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林小满没有注意到她瞬间的失神,还在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还有这个‘朋友圈’,可以看到朋友们最近都在干嘛,发了什么照片,去了哪里玩……就像一个大家互相展示生活的小广场!”
她点开朋友圈,屏幕上立刻滚动出各种图片和文字:有人在晒美食,有人在晒旅游风景,有人在抱怨功课太难,有人在分享刚看的电影……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萧玉甯看着这些碎片化的、充满了个人情绪和生活细节的信息流,感到一阵眼花缭乱。这个时代的人,似乎很乐于将自己的生活点滴都公之于众?这与南梁那种注重隐私、讲究“藏”的文化截然不同。
“你看这个!这是秦教授发的!”林小满突然指着其中一条说道。
萧玉甯心中一紧,连忙看去。只见那条“朋友圈”里,秦岳发了一张图片,似乎是一片新出土的、带着模糊铭文的青铜器残片,配的文字是:“南郊工地有新发现,似乎与南梁早期祭祀有关,待考。”下面还有几个历史系其他老师或学生的点赞和评论。
秦岳……他竟然也在用这个“朋友圈”?而且还把考古发现发在了上面?
萧玉甯看着那张模糊的青铜残片照片,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透过这方寸屏幕,她窥视到了那个一直在暗中观察、试探她的教授的另一面——一个专注于学术、对历史充满热情的学者。
“秦老师好厉害啊!经常能发现新东西!”林小满感叹道,“不过他朋友圈好无聊,除了发这些考古的东西,就是转发一些学术会议信息,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
萧玉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记下了秦岳的这个“账号”。虽然她并不打算主动联系他,但知道有这样一个可以“窥视”他动态的途径,总归是多了一份信息。
在林小满耐心(且略带炫耀)的教学下,萧玉甯对手机的各种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学会了如何更高效地搜索信息,如何在不同的App之间切换,如何下载新的App(虽然她暂时还不知道该下些什么),甚至学会了如何使用那个她之前一直觉得粗鄙不堪的“扫码支付”——原来钱并非藏在手机里,而是与一张叫“银行卡”的东西绑定,通过扫描一个奇特的黑白方块(二维码)就能完成交易,其便捷程度让她咋舌。
随着对手机越来越熟悉,萧玉甯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信息时代”的便捷与……冲击。
便捷之处显而易见。一部小小的手机,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的方方面面。想知道天下大事?点开“新闻”App。想学习知识?点开“浏览器”或各种学习App。想与人联系?点开“微信”或“电话”。想吃饭购物?点开“外卖”或“网购”App。甚至连出行问路,都有专门的“地图”App可以指引方向,其精确程度远超她所知的任何舆图!
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效率,也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浓缩在了这方寸屏幕之中,触手可及。若是南梁也能拥有此等“神器”,那传递军情、调配粮草、治理天下,岂非易如反掌?
然而,便捷的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冲击。
信息的泛滥让她应接不暇。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筛选和辨别。那些碎片化的、娱乐至死的“短视频”和“八卦新闻”,更是如同精神鸦片,极易让人沉迷其中,消磨时间和意志。萧玉甯好几次看到林小满抱着手机傻笑或愤怒,一刷就是一两个时辰,便暗自警惕,绝不能让自己也陷入这种“玩物丧志”的境地。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也让她感到不安。虽然“微信”和“视频通话”拉近了空间的距离,但她总觉得,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似乎少了些面对面时的真诚与温度。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文字、表情包甚至“点赞”来维持关系,真实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反而变得稀缺。她看到林小满通讯录里有成百上千的“好友”,但真正能交心的,似乎也没几个。这种看似热闹实则疏离的社交方式,让她感到困惑和不适。
更让她警惕的,是个人信息的无处遁形。她发现,无论使用哪个App,似乎都需要先“注册账号”,提供各种个人信息,甚至需要绑定那张记录着她身份的“符牌”(身份证)。她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购买,似乎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档案”。那个叫“大数据”的东西,据说能比她自己更了解她的喜好和习惯,并据此向她推送各种“精准”的信息和广告。
这让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在这个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被分析、被利用。这对急于隐藏自己身份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她开始更加谨慎地使用手机,尽量避免留下不必要的痕迹。
尽管如此,信息时代的浪潮还是不可避免地裹挟着她向前。她就像一个站在海岸边的古人,第一次看到汹涌澎湃的大海,既惊叹于它的浩瀚与力量,又畏惧于它的深不可测与潜藏的危险。
她知道,自己无法抗拒这股浪潮,唯有努力学会驾驭它,才能在这片波涛诡谲的“信息之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苏瑾,你在想什么呢?这么出神?”林小满的声音将她从沉思中拉回。
萧玉甯抬起头,看着室友那张青春洋溢、对这个信息时代习以为常的脸庞,微微笑了笑:“没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得紧。”
“那是当然啦!”林小满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我们这可是21世纪!高科技时代!你以后慢慢习惯就好了!”
习惯吗?或许吧。萧玉甯在心里默默地想。但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何方。这方寸屏幕虽然能让她观世界,却永远取代不了她心中那个魂牵梦绕的故国。
她低头,再次点亮手机屏幕。这一次,她不再是茫然地探索,而是带着更清晰的目标,开始搜索关于“时空”、“穿越”、“历史干预”等关键词。
也许,这个无所不能的“网络”上,也隐藏着她最想知道的那个秘密——回家的路?
虽然希望渺茫,但她必须尝试。因为,这方寸屏幕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更重要的使命,在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