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锦心绣口觅生计
随着对这个光怪陆离的21世纪了解的深入,以及对那“摄魂匣”(智能手机)神通的逐步掌握,萧玉甯(苏瑾)在这个陌生时空里的生存似乎变得……稍微容易了一些。她不再像最初那样,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恐惧和排斥,甚至开始能从中发现一些新奇有趣之处。
比如,她发现通过手机上的“外卖”App,虽然效率堪忧,但确实能点到一些她勉强能接受的清淡食物,让她不必每日都面对食堂的喧嚣和林小满那些“重口味”的分享。
比如,她发现那个叫“网购”的“法门”确实神通广大,只要付得起“代价”(钱),几乎任何东西都能送到宿舍楼下,省去了她很多不必要的、与人打交道的麻烦。
又比如,她发现手机里有专门用来学习语言的App,里面有标准的“官话”(普通话)发音和系统的文字教学,比她自己瞎摸索效率高得多。她开始利用这些App苦练发音,纠正自己那带着南梁口音的腔调,并系统学习简体字的认读和书写。
然而,生存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适应环境和获取知识那么简单。一个更为现实、也更为严峻的问题,如同乌云般开始笼罩在她的心头——那就是,钱。
在这个时代,似乎做什么都需要钱。吃饭要钱,买书要钱,买日用品要钱,甚至连使用那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似乎也要缴纳“网费”。她之前住院的费用,虽然大部分由那个神秘的“送她来的人”和学校垫付了,但出院后,她日常的开销,却只能依靠“苏瑾”那张校园卡里本就不多的余额。
那点余额,在她购买了新的床上用品、洗漱用品,以及每日必须的食物和偶尔购买的学习资料后,很快就见了底。当某天她尝试用校园卡支付午餐费用,却被食堂打饭阿姨告知“余额不足”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窘迫和恐慌瞬间攫住了她。
余额不足?是说……没钱了?!
她堂堂南梁公主,锦衣玉食二十载,何曾为“钱”这种阿堵物发过愁?宫里的一切用度自有内务府打理,她只需开口,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便能源源不断地送来。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竟会为了区区几两饭钱而捉襟见肘!
强烈的落差感和羞耻感让她恨不得立刻转身离开。但饥饿的胃和周围排队人群投来的目光,却让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向旁边同样在打饭的林小满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林小满倒是很仗义,立刻帮她刷了卡,还安慰道:“没事啦苏瑾,卡里没钱了跟我说一声就行!回头让你爸妈给你打生活费嘛!”
生活费?爸妈?
萧玉甯心中又是一痛。她在这个世界,哪里还有什么“爸妈”?
这顿饭,她吃得食不知味。没钱的窘境,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头。她总不能一直依靠林小满的接济,那不符合她的骄傲和原则。她必须想办法,自己挣钱!
可是,要如何挣钱呢?
在这个时代,似乎人人都要“工作”。林小满偶尔会去做一些叫“兼职”的事情,比如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者在学校附近的奶茶店帮忙,据说能赚取一些微薄的“工资”。但这些工作,对萧玉甯来说,都显得那么陌生和……低微。让她去做那些伺候人的活计,或者整理那些她尚且认不全的现代书籍?她实在拉不下这个脸。
更重要的是,她现在顶着“苏瑾”的身份,还是个“学生”。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学生的主要任务似乎就是“学习”,然后通过一种叫“考试”的筛选,获得某种“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她连最基本的文字和知识都还没掌握,如何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兼职”?
难道……真的要坐吃山空,然后等着被这个世界淘汰吗?
不!绝不!
她是萧玉甯,是南梁的公主!哪怕虎落平阳,她也绝不能如此窝囊!她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谋生之路!
可是,她能做什么呢?
她开始盘点自己所拥有的“技艺”。
琴棋书画?她确实样样精通。尤其是琴艺和书法,更是得了名师真传,在南梁宫中也属翘楚。但在这个时代,这些似乎更多是作为“才艺”或“爱好”,而非谋生的手段。她曾在校园里见过有人在街头弹唱或写字卖艺,但那终究是……有失身份。而且,她也没有合适的琴和笔墨纸砚。
女红刺绣?她也学过,能做些简单的针线活,但远谈不上精湛。宫中有专门的绣娘负责这些,她更多是作为一种消遣和仪态训练。况且,这个时代的衣服样式和缝纫工具都与古代不同,她的那点技艺恐怕也派不上用场。
宫廷礼仪?仪态万方?这些在现代社会似乎毫无用处,甚至还会被视为“矫情”和“古板”。
……
思来想去,她发现自己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属于“公主”的技艺,在这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似乎都变得一文不值,或者说,难以直接转化为“钱”。
这让她感到一阵深深的挫败和迷茫。难道她真的除了“公主”这个身份之外,就一无是处了吗?
就在她心灰意冷之际,一个被她忽略的技艺,如同黑暗中的一点微光,悄然在她脑海中亮起——
制香!
她想起了那日在宿舍里,自己凭借着记忆和简陋的材料,成功制出了梅花香印和茉莉香膏。虽然材料非上品,工具也简陋,但那份独特的、清雅的香气,不仅让她自己感到了慰藉,也让见多识广(至少在现代香水方面)的林小满惊叹不已。
林小满当时还说:“这要是拿出去卖,肯定好多人抢着要!”
卖?这个念头再次浮现,并且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强烈。
制香,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它需要对香料的深刻理解,对配伍的精妙把握,对火候的精准控制,更需要一颗沉静、细致、对美有着极致追求的心。这些,恰恰是她所擅长的!
而且,从林小满对那瓶“午夜魅惑”的追捧,以及网络上那些昂贵的“香薰精油”和“沙龙香水”来看,这个时代的人们,并非不爱香,只是……他们似乎已经很久没有闻到过“真正的香”了。
市面上的香水,大多是化学合成,气味浓烈、缺乏层次,闻久了甚至会让人头晕。而那些所谓的“天然精油”,又过于单一,难以体现合香的丰富与意境。
如果……如果她能将南梁宫廷那些失传的、讲究天然原料、精妙配伍、意境悠远的合香技艺,在这个时代重现出来……那会不会……不仅能解决她的生计问题,更能……让这个时代的人们,重新领略到华夏千年香事的风雅与魅力?
这个想法让萧玉甯的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这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一种价值的证明!一种文化的传承!
她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一条或许充满荆棘、但却能让她昂首挺胸走下去的路!
她立刻行动起来。她再次求助于林小满,请教如何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的“香水市场”。
林小满虽然不明白她为何突然对“挣钱”和“香水”如此上心,但还是热情地帮她搜索了各种信息。
通过林小满的介绍和手机上的搜索,萧玉甯了解到,这个时代的“香水产业”异常庞大,品牌林立,竞争激烈。从几十块钱一瓶的廉价香水,到成千上万一瓶的奢侈品牌,覆盖了各种消费层级。人们购买香水,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嗅觉,更是一种身份、品味和个性的象征。
同时,她也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一股“国风香氛”、“东方香韵”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一些品牌开始尝试从中草药、茶道、禅意等东方元素中汲取灵感,推出一些气味相对内敛、意境更为深远的香水或香氛产品。
然而,在萧玉甯看来,这些所谓的“国风香氛”,大多还停留在模仿和概念炒作的层面。它们或者只是简单地堆砌一些东方香料元素(如檀香、广藿香、茶叶),缺乏真正的合香技巧和意境营造;或者只是在包装和营销上打“国风”牌,其香气本身与西方香水并无本质区别。
真正能够体现华夏香事精髓——那种讲究天人合一、注重意境营造、追求清雅悠远、甚至具有一定养生功效的合香产品,在市场上几乎是空白!
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当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将想法变成现实,困难重重。
首先是原料。真正的上品天然香料,如奇楠、沉香、龙涎香等,在这个时代已是天价难求。她必须找到合适的、能够负担得起的替代品,或者……想办法改良那些品质平平的现代香料。
其次是工具和工艺。现代社会缺乏古代制香所需的许多专用工具,她需要因陋就简,甚至亲手制作。同时,如何将古代繁复的炮制、提取工艺与现代条件相结合,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次是市场和法规。她对这个时代的商业运作一无所知。如何将制成的香品推广出去?如何定价?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竞争和仿冒?还有,制作和销售香氛产品,是否需要遵循某些特殊的法规和标准?这些都是她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将这门带有明显古代印记的技艺展现出来,并获得市场的认可?她需要一个合理的“故事”,一个能解释她技艺来源的、令人信服的说法。那个虚构的“家族传承”,恐怕难以支撑起一个真正的“品牌”。
困难虽多,但萧玉甯并未退缩。相反,这些挑战激发了她骨子里的韧性和智慧。她开始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她不仅学习简体字和历史,还开始涉猎化学(了解物质成分和反应)、植物学(认识香料植物)、市场营销、甚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
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能帮助她实现目标的知识。图书馆和手机成为了她最强大的武器。
她也开始更频繁地“麻烦”林小满,请教各种关于现代商业运作、网络推广、甚至审美潮流的问题。林小满虽然觉得她的问题越来越“奇怪”,但还是知无不言。
在林小满的帮助下,她注册了一个用于“网购”和“支付”的个人账号(用了“苏瑾”的身份信息),开始少量购买一些她认为可能用得上的基础香料、玻璃瓶、包装盒等。她还关注了一些“美妆”、“香评”、“国风文化”相关的“大V”和论坛,潜水其中,默默观察着这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和市场动向。
一切都在悄然进行着。
萧玉甯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一个身无分文、对现代社会一无所知的落难公主,到未来可能拥有自己一番事业的“制香师”,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辛。
但她不怕。
因为,当她沉浸在那些熟悉的香料气味中,当她小心翼翼地调配、研磨、等待香气在时光中沉淀、升华时,她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那是属于她萧玉甯的力量,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来自锦心绣口的自信与骄傲。
这缕跨越千年的香气,或许将成为她在这个陌生世界里,觅得生计、安身立命、甚至……重塑辉煌的起点。
她抬起头,目光穿过宿舍狭小的窗户,望向远方。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了一抹浅浅的、带着期待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