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良年谱长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锡良(1853—1918),字清弼,是清末蒙古族中有杰出才干的封疆大吏,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颇得清廷赏识。其由山西知县屡次拔擢,先后任山西巡抚、河南巡抚、热河都统、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要职。锡良为官一方,勤恳任事;治理社会,恩威并举;发展经济,不遗余力;重视教化,政声卓著,对晚清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博观约取,科学审慎地将锡良的一生要事大事进行完整地编排,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 主要内容

(一)锡良主要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活动。这部分内容是锡良年谱长编的主体,其不仅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中锡良档案资料——《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3辑(18—140册)、《锡良遗稿(奏稿)》及《锡良戊戌己亥日记》等资料,而且充分吸收了散见于各类已出版的档案资料集中相关锡良史料,如《义和团档案史料》《清末预备立宪史料》《光绪朱批奏折》《光绪朝东华录》《清德宗实录》《宣统政纪》《政治官报》《满铁史资料》《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清季外交史料》等。以此突出展现锡良不同时期为官历程及其主要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活动,其中山西为官时期、民国时期内容略少,清末最后十年,体量较重。

(二)锡良主要交游网络。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整理和点校锡良与朋僚的函札、电报、公牍。其主要来源于《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荣禄存札》《张之洞全集》《清代名人书札》《李鸿章全集》《愚斋存稿》、赵尔巽档案及其他官私档案等文献,其中函札的内容涵盖了祝寿、请托、贺年、具体事件的禀报、朋僚交往等;而电报、公牍则多为政府的公事,包括编制团练、查探灾情、兴修水利、禁烟等。2.整理和辨正与锡良共事之同僚、京官及驻华外交使节等所遗留的各种史料。如英日外交档案文书,时人年谱、日记(如《汪荣宝日记》《荣庆日记》《那桐日记》《郑孝胥日记》《恽毓鼎澄斋日记》《王文韶日记》等)、笔记小说,其后人、亲戚、仆人的口述史料等。

(三)锡良主要社会活动及其他。梳理档案、报刊、地方志、碑刻中有关锡良社会活动史料,这部分资料数量众多。档案史料如前述,报刊方面:中文如《邸抄》《政治官报》《内阁官报》《盛京时报》《大公报》(天津版)、《申报》《时报》等;英文如《泰晤士报》(The Times)等;地方志主要有:《土默特志》《归绥县志》《山西通志》《四川省志》等;碑刻主要有《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等。

纵观锡良一生经历,其由基层为官继而升任地方督抚大员,参与诸多国家重要事务,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事、社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是清末在地方治理上卓有成效的重要历史人物。本书力图对之详略兼顾,全面反映。此外,还特别注意处理好锡良与清廷、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其活动置于晚清政治、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之中,避免拘囿于其个人事功单一化、平面化的弊端,使锡良形象更加多维化、立体化。

二 主要观点

(一)锡良一生为官三十余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清末十余年任封疆大吏,所历大事、要事颇多,是清末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并对晚清政治经济等产生深刻影响。

(二)锡良作为晚清重要大员,督抚一方,既遵循清廷意旨,积极实施新政,整顿吏治,又因地制宜,铁路修筑,发展地方文教;在四川、云南、东三省等实施了改土归流和移民实边,兼收开发与巩固边疆之效。在云南时的禁烟、东三省的宪政改革、防疫等是其地方施政中的亮点。

(三)外交上,锡良不是因循守旧,而是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利权,其对外交涉稳健,据理力争,注意利用地方干才展开外交斡旋,特别是其在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任内对外交涉卓有成效。

因年谱长编的体例、性质要求,行文上难以如一般学术论著那样对学术观点直接而充分地展开论说和阐发,而主要是通过丰富、翔实的资料,按时序全面系统地揭示锡良生平经历、言行事功,兼而体现和反映整理者对锡良的把握、认识。并将观点寓于史实材料之中,不溢美、不隐恶,避免主观评判。

三 研究方法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方法。成果以年谱长编为体例,恪守客观态度,尽量完整、系统记录锡良生平。准确把握年谱长编体裁规范,立足于史料,注意处理好锡良个人核心史料与其他相关多种资料的关系,避免纷歧杂乱。对锡良的政治活动、经济主张、思想言行等,只作客观记录,不加评论。

(二)实证研究法。校勘锡良原始奏折、函札等史料时,反复研读,准确点校。收录其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时,持慎重态度,严格辨伪,确信无误后再收录。

(三)文献筛选法。对录入文献,以锡良第一手史料为主干,兼及其他文献资料,以中文文献为主干,兼采外文文献;在文献选取方面,以反映锡良一生活动,尤其是重大转折时期活动的史料为主,稀见珍贵史料全录,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史料择录。

四 学术创新

第一,首次比较完整地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按时序系统和实事求是地揭示锡良生平经历、言行事功及社会影响,以年谱长编形式,弥补学界锡良研究的不足,推动这一问题研究走向深入。

第二,增补资料。更全面更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利用锡良档案文献及报刊文献。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的《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是研究锡良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笔者撰写本年谱长编的重要参考书目,但该著仅限于锡良奏稿的整理,对其大量电报、信札及杂牍并未涉及。尽管《近代史资料》陆续整理部分锡良函稿、日记,但仍有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整理。另外,有关锡良的报刊资料也很多,以往未被系统整理和利用,本书对此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第三,辨正纠误。校勘锡良原始奏折、函札等文书时,准确点校;收录其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时,进行严格比对,确保无误时才收录。在此基础上对学界流传有关锡良一生中的错讹之处进行纠正和辨析,如锡良生卒。

五 学术价值

(一)锡良作为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年谱类著述目前尚付之阙如,本书的出版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二)本书较以往出版的锡良文献资料有着更大更丰富的体量,其以较大篇幅地引证相关史料作为坚实支撑,但又不同于单纯的人物资料长编,而是将谱传和资料长编有机结合。这一方面方便研究者检索锡良文献,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人们对锡良的整体认知与了解。

(三)锡良年谱长编的辑录与出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锡良的研究,改变学界对清末蒙古贵族的刻板印象,而且有助于丰富人们对清末满蒙群体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锡良年谱长编记述了清季地方社会变化的诸多面相,对于推动晚清史的研究走向深入,并拓宽晚清研究史视野和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