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旋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人与机器的对望

“社会不会淘汰谁,只有自己淘汰自己。”

这是一张便笺上的文字,被贴在桌角处的海棠盆栽上。

人类是充满缺陷的物种,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心理。这是曼塔大学对上亿份生理样本和心理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心理是“相对”理论的一种:好与坏、优与劣、成与败、善与恶、强与弱、简与繁等,都是相对的,它们均没有绝对的定义,一切都存在于特定的参考系内。“相对”的浅层行为是“比较”,深层行为是“竞争”。在社会学层面上,这两种都属于消耗行为:时间消耗、能量精力消耗、资源消耗,它们被统称为“族群内耗”。其最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生产力无法最大化。即使人类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生产效率也远没有达到自然界中耗能与产出比的正值。所以,把“消耗地球”视为换取经济与科技的代价是当今的普遍共识。

若想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只有达到“无心”状态。这正是机械式的完美境界:无欲、无争、共求。但事实证明,越复杂的生命体越难实现。显然,对人类来说,这更是仅存在于理论之中。

既然实现不了,那就要尽可能地趋近于这个“完美”。如何趋近?

……“社会不会淘汰谁,只有自己淘汰自己。”

坐在办公桌前,琳娜经常看着这句话沉思,和那些浮躁的生命相比,这枝海棠花更有资格享受阳光。

今天警署寄来了有关自杀事件的档案箱。此案已经结案,通常来说,警署和医院等机构只会例行地把相关数据库验证码发至曼塔大学,以用于查阅、研究,但是这次来的并不只有验证码。

诺唯代理市长在视频会议上几乎在咆哮,案卷资料里显示着警方的结论:“25718案件结论:自杀,无药物及外部强迫痕迹。”显然他很不满意此调查结果,可警察的职责仅限于此。然而,深层次的不稳定因素是什么?他深感不安,为此曼塔大学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

“诸位,请不要只把它看成一桩普通的案件,在这半年里的自杀案统计中,从五十岁到二十岁,共有一千零二十八人。以前都是个人行为,但这次是集体事件。半年里一座城市里一千多人自杀,正常吗?这里面反映了一种极负面的社会心理,具有普遍性,负面影响远大于其他刑事案件,就像股市暴跌引发大规模抛售行为一样,一旦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我们精心呵护出来的稳定社会也就不存在了,尤其是在这个‘人与机器’的时代。”

琳娜边听边看着数据库,上面显示在已打捞的遗体中抽取的“5-羟色胺(血清素)”的含量处于正常范围,且分泌曲线长时间稳定,5-羟色胺是一种在人类大脑中抑制冲动的物质,这表明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刺激而起。尸检结果也证明他们体内没有酒精和药物,现在再次回想起那监控影像里的“轻松”气氛,所有的证据便都有了数据的支持。然而这更加印证了诺唯的担心,当把自身的死亡处理得如此理性轻松时……“抑郁?失去希望?自暴自弃?”根据经验,琳娜本能地想到几个可能的结论。任何人都想得到,可没人说出口,因为这样太过草率,市长要的是一份详细的报告,一份可以在议会和民众面前经得起推敲的专业论证。

除了验证码,文件箱里还有逝者的手机、私人硬盘、面部及指纹密码备份等物品。当这些东西被打开时,一个人的隐私也就不复存在了:搜索过的工作信息与敏感词条、浏览过的时事新闻与成人网站、下载过的经典电影与激情视频、专业的项目策划与露骨的聊天记录、年会中的正装合影与私密部位的自拍……比赤身裸体更彻底的是对内心世界的解剖。表与里的反差正是人性明面与暗面的特征,但两面都是正常的、真实的。

由于工作的需要,琳娜看过很多这样的个人资料。青年、中年、老年,大多数人的明面相似,暗面完全不同,这跟不同年龄段里的身体机能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机能越差,明与暗也就更接近于彼此,直到生命终了,它们之间几乎趋近于相同。

在检查过逝者的上网痕迹后,系统列出了他们的数据相似点,这是调查集体事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中大部分是当下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站和门户网站,但有一个域名为“vvvup.fw”的网站让琳娜产生了好奇。浏览次数很多,警署的结案报告里标注其为“无异议”,但当她打开时却显示为“网页错误”,这不太合逻辑。而且最主要的是她曾经在父亲的电脑里也看到过此网站的浏览记录。

“vvvup.fw是什么网站?”琳娜联系了父亲。“不清楚。”

“我知道您打开过它。”父亲沉默了。

“告诉我吧,现在有个很棘手的案子可能和这网站有关,但我访问不了它。”

“好吧。”父亲叹了口气,“你需要一个软件才能访问,我把它的下载地址传给你。”

“谢谢老爸!”

这是一款端口软件,只用于访问这个网站。注册时不需要实名或身份验证,创建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即可,和最原始的网站注册没什么区别。登录后,一个庞大的网站群展现在眼前,这完全出乎意料。从信息到购物再到社交等等,一切内容应有尽有,只是内容有些奇怪。绝大多数商品没有品牌,均标注为“自产”,以网络虚拟货币标价,配送方式是最原始的人工物流。论坛社区内的热点话题和主流媒体的有霄壤之别:“身体各部位的敏感点”“房租情感互助”“我们是谁?”“三名男子在激励中暴毙”……甚至有些被万人转发讨论的新闻事件在琳娜看来却闻所未闻。人们互用一些奇怪的称谓:卡德、夏夕、尤恩……和普通网站相比,这里的对喷、谩骂和愤世嫉俗少了很多,人们用些莫名其妙的语句交流着,比如数字、符号或者语法不顺的句子。她一页页地看着,好像这是网络上的另一个平行世界。

每打开一个网页,网址栏里显示的域名都是一串很长的字符,而且从不重复、各不相同,显然这种网址是程序随机产生的。此时,在后台的浏览监测中显示的就是“vvvup.fw”。

虽说这上面有很多让人不解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并没有发现什么“暴力”“毒品”之类的违禁信息。琳娜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正常的网站需要用端口软件登录。再次拨打父亲的电话时,他拒接了。

又一次经过蓝冰大桥,这里曾是父亲每天下班的必经之路,后来磁悬浮隧道成了他的首选。这些天里琳娜刻意来到桥上逗留片刻,她想试图身临其境地找到一些感受、一些此地的“魅力”、一些轻生者在生命临终前可能有的情绪。阵阵海风吹过,看着那些护栏上的刻画和涂鸦,她的脑海里又不自主地闪现着那天监控视频里的影像。

为什么这些网站要用端口软件才能浏览?这个问题她一直想不明白,最近父亲总是不接电话,等来的回应只是“在忙,不方便接听”。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款端口软件的下载网址,没有病毒没有木马,人人都可以用,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坐在家里,随意点击着这些网页,完全看不出什么异常。评论区很热闹,下载区很丰富,大部分网页的显要位置有一则相同的广告:“7月25日晚,塔伦区月牙港举行龙脊鱼出海派对,请朋友们踊跃参加,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

“感受生命?”琳娜无奈地摇了摇头,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词。她向来对网络不感冒,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她上网的目的仅是为了和朋友联系。其实,在曼克区,像琳娜这样的人不占少数,现在不再是“网络依赖”的年代,“低头族”也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人们上网的目的更多是为了需求而不是消磨时间,或者是因为在现实中有所缺失……生命?生命的定义是什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种族对此的定义完全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唯有两个标准是被视为人类普遍共识的:生理学标准、哲学标准。

生理学标准属于世界层面客观判定、个人层面主观判定,即生命体征指标的存在意味着“生命”。在世界层面,它是客观存在的数字;在个人层面,它是体内心跳、血压的真实感受。

哲学标准属于世界层面主观判定、个人层面客观判定,即生命行为特征的存在意味着“生命”。在世界层面,它是非本体者眼中的形象、耳中的声音、认知中的性格特征;在个人层面,它是自己每一个行为过后,世界给予本体者的反馈。

正是基于此哲学标准,曼塔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生命科学的传统研究方向以外另辟蹊径,并于近期,在市政厅的官方支持下,推出了一款人体数据软件。作为研发多年的产品,议会把它称为“变革式”创新,全力在全城推广,而负责技术解释的是参与研发的琳娜团队。推广进程非常顺利,第一天,在市政厅社交账号上发布出来简介视频,一天的下载量便超过三十万次,只是其中绝大多数IP是来自曼克区。

塔伦区总是这样,反应迟钝,对新事物的兴趣淡然,琳娜早已料到。为此她特地在塔伦世展中心组织了一场软件发布会,区议员和居民代表们聚集在现场,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塔伦居民通过网络直播好奇地看着讲台。

“这是一款‘灵魂记录’软件,我们给它取名为‘深心’。它可以让您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即使离世也可以永远陪伴着您。”讲解员指着大屏幕。

标新立异的开场简介让台下一片哗然。“您只需将它安装在随身设备上,例如:手机、腕表或眼镜上。

它就会记录佩戴者的语言、语气、声音、位置、心率和血压等等,这些信息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通过长时间的数据采集,程序就可以分析出佩戴者的思维逻辑、生活状态、性格特征、行事规律等等,这些是什么?这就是一个人的灵魂,灵魂就是思维。这款软件通过日复一日的数据收集,逐渐模拟出一个和佩戴者无限趋近于相同的思维。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当佩戴者离世后,这一份思维大数据将开启自学功能,即用佩戴者的思维逻辑继续理解现实中的事物,亲属们可以通过任何信息设备和这份思维,哦不,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位灵魂对话。大家想象一下,它的习惯、脾气、说话方式是那么的熟悉,它就是您逝去的亲人,‘他或她’将永远陪在您身边,并与时俱进地和您一起生活相处下去!为自己佩戴可以为亲人留一份念想儿,为亲人佩戴可以为自己留一份寄托。为了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请让‘深心’为我们建立一座桥梁,一座生命与情感的桥梁。”

“什么数据收集,其实就是人工智能……”台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些人已大概听明白了。

“‘深心’的另一个要点就是保密。在佩戴者离世前,没人可以和它对话,其数据库更不会被打开。只有当本尊离世后,直系亲属,或者本尊遗嘱里授权的人才有资格与其对话。下面是问答环节,请大家自由提问。”

人们沉默了半分钟,信息太另类,大家还在消化着刚才的内容。“如果佩戴者刻意地伪装自己的言行,那数据岂不是也被误导了?”一位区议员问道。“这是一款长年数据软件,可能跨越人生几十年,如果他能持久地伪装下去,那说明这个‘伪装’就是真实的他。”“我还是不信那所谓的保密。”居民代表们私语着。“对啊,这样官方想掌控一个人太容易了。”“隐私全没了。”“我觉得挺贴心,咱们应该接受新事物。”“是啊,可以试试,新事物又不是洪水猛兽。”

“对啊,别一提到新科技、人工智能咱们就这么谨小慎微。古时,人类直立行走,把手解放出来,让手有了其他的使命;现在,科技把我们整个人解放出来,时代会给我们其他任务的。”

人们没有继续提问,只是低头讨论,大都摇摆在犹豫和好奇的矛盾中,或许多听听周围的声音能让自己更不容易“吃亏”。琳娜看到这些,心里踏实了许多,不怕有疑问,疑问正是建立信任的突破口。

“我反对!”一个洪亮的声音让会场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转投过去。

后排,一个高大的身影站了起来,他是冉宾,居民代表之一。琳娜听说过此人,在议会的提案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伦理!是这里最大的问题。”冉宾说。她远远地望着这个男人。

“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是因为生老病死,有了这个循环我们才会有情感,才会珍惜现在,这就是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而你们这款软件看似为了情感的寄托,实际是在模糊物种边界。各位,请大家想一想,”冉宾环视了一下会场,“如果有了这款软件,当你老去之后,病榻前的儿女是否还会尽心尽力地争取彼此间多些时日的陪伴?如果有了这款软件,你我还会不会积极地对待情感,小心地守护着一个叫‘爱’的东西?如果这款软件得以普及,我们是否还会把时间视为最平等的生存法则,以至于眼前的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颠覆?如果这款软件得以普及,它还会衍生出多少同类产品?是否有一天,一个活着的我也会遇见另一个活着的‘我’?到时我们还能不能确定我的身份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为什么能坐在这里看着彼此、聆听信息、呼吸空气、感受情绪?因为我们有灵魂,一个真正人类的灵魂!”

会场鸦雀无声,这是比沉默更无声的静。短短的几句话,好像信息量不大,却又让人们陷入思考,连台上的讲解员都仿佛被速冻了一样。

突然,几秒后:“没错,这个伦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一位塔伦区议员喊道。

“有道理。我们不需要变成机器,灵魂更不能变成机器!”有人附和道。

“不懂得‘珍惜’,还谈什么生命价值?”“对,这里是塔伦区。”“我们要做纯粹的人!”“我们是塔伦人!”

“滚!”“干点儿正事儿吧,别拿死亡忽悠我们。”“让他们先死一个给咱们看看!”

……

一个声音带动一个声音,一个观点好像点醒了一众人。台下由一片嘈杂变成了异口同声地喊着“不需要!”。就连直播上的互动弹幕都被越来越多的反对声所覆盖。

“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讲解员试图解释,汗珠已顺着鬓角流下,可他的声音完全被湮没在了一片抗议与谩骂声中,甚至有人吹着口哨敲着座椅嘲讽挑衅。琳娜团队的人面面相觑,尴尬中难掩惶恐。会场的安保警察也进入了应急状态,没人预料到“反对声”会转变成“怒火”。

“请大家冷静。”冉宾喊道,会场如同消音一般,瞬间静了下来。“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尊重生命,感受生命!”

“对,感受生命!”众人齐喊道,所有镜头又聚集在了冉宾身上,“让科技去做它该做的事!”

“滚!”

“滚!”

“滚!”众人附和喊道。连直播弹幕都不约而同地被“滚!”字刷屏。

“感受生命?”琳娜警觉起来,又是这句,和那个网站上的宣传语一样。她好奇地看着这个男人,他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