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与全球秩序的转变(“大国的兴衰”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时的战舰

虽然每个舰队都有一两种混合型或奇怪的战舰,但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的战舰类型有五种,即战列舰、航母、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因此一个国家的相对海军实力很容易理解(见表格1)。

表格1 1939年主要海军军舰统计

摘自“Naval Strength of the Leading Powers, September 1939 (Completed Ships Only),” in Jane’s Fighting Ships 1939, xiii。

战列舰是纳尔逊时代的风帆战列舰在工业时代的直接后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仍然占据所有海军的核心位置。虽然受到两个海军条约限制的严重影响,但它的实际设计基本保持不变,与其他战舰类型相比,它较少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无畏舰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口径统一的重型武器(12~16英寸),在统一的方向控制下,并配备用于近距离射击的较小火炮;环绕的装甲带,特别用于防护弹药库和其他重要部分;通常使用涡轮机推进系统,可以产生巨大的马力;还有就是以燃料作为能源。有了这种大致的统一性,就有可能把军舰按等级排列,这样就可以组成有层次的中队。[8]

因此,战列舰设计师追求的目标是为他们的舰艇提供必要的火力、防护、速度和续航力,有时会在听到其他海军正在开发最新型号的消息后,马上做出调整。1906年无畏舰的到来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的几年里,战列舰只是发生了一些量变,而不是质变。更大的火炮口径、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排水量显然导致了更大的支出。一些传统的造船厂显得太小了,无法建造新的700~800英尺长的舰船。各地海军力量成倍增长。所有这些都与大国之间的政治竞争和领土竞争相互作用,形成了1914年以前著名的“海军竞赛”。虽然美国和日本的战斗舰队在1914年之前也迅速扩张,但海洋事务的重心仍然在欧洲。这无意中导致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后果:人们预计未来的战斗将发生在距离欧洲海岸或海军基地几百英里左右的地方,所以欧洲几乎所有重型战舰的续航能力都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追逐并击沉“俾斯麦号”的过程,以及后来英法战列舰在太平洋长途作战时遇到的困难都表明了这一点。

更大的火炮导致更大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导致更大的排水量,进而导致战舰的体积持续上升;但是随着前文详细介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严厉规定的出台,这种情况结束了。很多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被放弃了,而某些战列舰的最终尺寸和速度与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纳尔逊号”(Nelson)和“罗德尼号”(Rodney)是这一时期英国仅有的两艘16英寸火炮战列舰,它们可能是最著名的重型战舰因条约而改变设计的例子。

从绘画5中可以观察到这两艘战列舰为了适应《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条款所做的调整:三个主要的16英寸炮塔前移,节省了大量的重量。但这些设计上的调整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导致“罗德尼号”直到1927年才完工,这是一个罕见的重型战舰在“海军假日”期间下水的例子。在很多年里,它一直是英国本土舰队的中流砥柱;战争爆发后,它的作战生涯也非常出色,包括参与了挪威战役、对“俾斯麦号”的追击、马耳他岛保卫战、西西里岛战役和意大利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日炮击。它在战争期间航行了16万海里——这也许是一项重型战舰的纪录——它所创造的价值肯定是最初成本760万英镑的许多倍。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似乎是一艘非常昂贵的军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初完工的战列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多数战列舰速度较慢,最高航速在20节到25节之间。高速涡轮机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昂贵,当然,沉重的防护装甲也大大增加了船的重量。以“纳尔逊”级战列舰为例,英国海军部为了火力和防护而牺牲了速度。如果“俾斯麦号”没有被鱼雷重创,它是不可能追上的,而且它总是被速度更快的意大利战列舰甩在后面。在对日战争的最后一年,当皇家海军派遣一支快速战列舰和航母部队前往太平洋时,它就像其他比较旧的英国主力舰一样,留在了本土。

虽然在海军条约规定的15年期间不允许建造新的战列舰,但是大多数海军都能够保留其最好的一战主力舰,并对它们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同时避免使船只的总排水量超过条约限制。美国海军的大部分战列舰都是这样做的,意大利海军四艘较小的“加富尔”级战列舰和法国海军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也是这样做的,日本海军则是所有战列舰都是这样做的。[9]如绘画4所示,在1925—1926年,曾经参加一战的“得克萨斯号”战列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配备了新的锅炉、新的桅杆和更好的二级火炮,它在二战期间也有出色的作战记录。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也许是英国海军部在1913—1915年改造的5艘15英寸火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它们变成了现代外观的舰艇(绘画6),虽然它们的速度(约23节)并没有那么快。

与许多其他战列舰一样,这里的重炮被布置成8门15英寸主炮,安装在两两叠架的4个中线炮塔上。这提供了极好的射程,机械层面的难度也比联装炮架低一些。“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Tirpitz)战列舰有类似的布局,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和经典的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也有类似的布局(虽然配备的是8门16英寸火炮)。另一种主要的火炮布局是为战列舰配备9门重炮,排列在三个三重炮塔上,两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在机动性和威慑力方面,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些无畏舰。一艘战列舰发射的炮弹比一个炮兵师还要多,而且是在以15节或20节的速度移动时这样做!“罗德尼号”战列舰的一次齐射就击飞了已经丧失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的前炮塔;三年后,在诺曼底海滩附近,它的另一次齐射将陆地上十多英里之外的德国坦克炸向空中。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号”战列舰在诺曼底登陆日进行了同样的炮击,摧毁了德军在瑟堡的防御工事;第二年春天,它又炮击了硫黄岛和冲绳的日军阵地。有趣的是,所有美国和英国的老战列舰都轻松地发挥了支持部队登陆的作用,它们的射击精度被认为比速度更快的现代战列舰要高得多,后者在奔赴另一项任务之前会偶尔加入炮击。

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间,这些国家海军的各种战列巡洋舰也进行了类似的“升级”。例如,日本的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讽刺的是,这种巡洋舰是1913年在英国建造的)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大升级,并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强大。然而,它们并不是大型舰艇,虽然配备了14英寸火炮,排水量却只有2.3万~2.6万吨。类似大小并经历多次重新设计的法国战列巡洋舰(配备13英寸火炮的“敦刻尔克号”),德国配备11英寸火炮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和“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意大利的“安德烈亚·多里亚”级(Andrea Doria,12英寸火炮,航速21节,排水量为2.6万吨)战列舰,所有这些都远不如日本的战舰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毫无例外,在充足的火力、防护、速度和耐力方面,它们至少有一项无法达到必要的要求。[10]1943年12月,英国皇家海军的“约克公爵号”(Duke of York)战列舰迅速摧毁了“沙恩霍斯特号”,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表明这些“半”战列舰所付出的代价。面对由雷达控制的14英寸火炮,德国配备11英寸火炮的战列舰毫无胜算。事实证明,在“俾斯麦号”猛烈的炮火面前,即使是配备15英寸火炮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的装甲也显得不堪一击。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海军将领都在等待条约限制被废除。为了开发更强大的重型战舰,在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日本和法国肯定不会再忍受这些束缚。然而,事实是很少有国家拥有充足的资源,包括足够大的船坞,来建造海军至上主义者梦想中的超级战列舰。的确,对于海军指挥官们来说,相对于条约有效期内的战列舰,二战打响后才加入战斗的新型、快速、现代化战列舰无疑更让人满意,其中包括英国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排水量在3.5万吨以上)、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排水量至少4万吨)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以及意大利的四艘“利托里奥”级战列舰(排水量为4万吨)。但是,要想见证这些神圣舰艇的巅峰之作,还要等到二战后期日本与美国的超级战列舰登场。[11]本书第八章中所描述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是十足的庞然大物,是大约40年前英国海军元帅约翰·费舍尔一手掀起的“无畏舰赌博”的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面对大规模的空中攻击,就连这两艘巨舰也毫无胜算。

在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会议上,威力仅次于战列舰的火炮装甲战舰巡洋舰也受到了条约的限制。这种军舰是纳尔逊时期的巡航舰(frigate)的后代,其设计路线多种多样。虽然不足以与战列舰并肩作战,但它速度更快,是侦察、炮舰外交、保护己方商船并袭扰敌方商船的理想选择。巡洋舰分为不同等级,地理和历史条件再一次决定了海军部的选择。英国拥有分布广泛的跨洋贸易航线和世界一半的商船,需要大量的轻型巡洋舰,为了持久性而牺牲了防护性。大多数其他国家的海军希望在离本土更近的地方作战,并且巡洋舰可能会与其战斗舰队联合作战,所以更喜欢装备更强、防护更强、航程更短的重型巡洋舰。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虽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代表没能就巡洋舰的总吨位和数量达成一致,但他们一致同意重型巡洋舰的最大排水量为1万吨,主炮最大口径为8英寸。谈判代表还同意,轻型巡洋舰上配备的火炮口径不应超过6.1英寸,但在实践中,许多海军选择较小口径(5英寸、5.5英寸或6英寸)的舰炮,并且火炮的数量和炮塔布局也有不同。[12]

我们难免会对这个时期各国的军舰设计师产生某种同情,因为他们在设计最佳的巡洋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有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它们的基本武装包括8英寸火炮、其他较小的武器、火控塔、船员空间和存储空间,以及锅炉和引擎室。这些已经确保了一艘巡洋舰的排水量达到1万吨,其重量分布在大约600英尺长、55英尺宽的船体上。但还有更困难的决定需要做出。应该用涡轮机来提高速度,还是用柴油发动机来增加航程?应该为4000英里的续航(以稳定的速度)设计燃料箱,还是为12 000英里的航程创造更多空间?是否应该保护上层免受水平火力的攻击,保护甲板和炮塔顶部免受垂直火力的攻击,虽然这样会增加上层建筑的重量,导致其在北大西洋的风暴中头重脚轻?每一个选择都带来了希望中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缺点。

因此,英国皇家海军对耐用性和经济性的追求在其经典的“郡”级巡洋舰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8英寸火炮的战舰配有四个双联装炮塔,拥有巨大的巡航范围。像“多塞特郡号”(Dorsetshire)这样的巡洋舰拥有长而平齐的船边和低矮的上层建筑,将简洁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英国的政策制定者主要关心的是确保以后帝国全球航线的安全,不受敌人的劫掠,因此其20世纪20年代的建造计划包括15艘这样的大型巡洋舰。在侦察方面,它们携带有水上飞机,可以扩大侦察范围。在作战方面,它们的主炮口径为8英寸,与可能出现的最大敌军巡洋舰火力相当。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速度、耐力、适航性和长期在海上的宜居性。此外,高出水线的船体使得“郡”级巡洋舰具有良好的结构刚度,即使在恶劣海况下也可以作为稳定的炮台。这种优势在1941年5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时“多塞特郡号”巡洋舰离开中大西洋的一支护航运输队,有足够的航程和“诺福克号”(Norfolk)巡洋舰一起追踪“俾斯麦号”,共同对已经丧失机动能力的“俾斯麦号”发动攻击,发射鱼雷将其击毁。然而,“郡”级巡洋舰的轻装甲防护(只有弹药库周围有实心“盒子”装甲)意味着它们很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威胁。1942年初,“多塞特郡号”离开西蒙斯敦港(绘画7),要去加入东方舰队。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南部海域,它和姐妹舰“康沃尔号”(Cornwall)遭到了来自日本航母的俯冲轰炸机的反复攻击。两艘巡洋舰很快被击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它们试图驶离攻击范围,却未能成功。如果没有足够的空中掩护,军舰注定要失败,这是挪威战役和克里特岛战役给人的教训,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

“郡”级巡洋舰的船体低矮而纤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10年后建造的重型巡洋舰,如“欧根亲王号”(Prinz Eugen),还有日本的“最上”级重型巡洋舰,后两者因上层建筑庞大而比前者高出不少。因此,它们满载排水量为1.5万吨,远远超过按条约规定建造的巡洋舰,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风平浪静时,“郡”级巡洋舰可能不是它们的对手,但是在海况不好时,重心过高可能会对它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墨索里尼海军的重型巡洋舰也是如此,像“阜姆号”(Fiume)这样漂亮的“扎拉”级重型巡洋舰的排水量也远远超过条约规定的上限。

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意大利设计师不得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意大利国土的两边都有漫长的海岸线,还有通往非洲殖民地的贸易线路,所以意大利皇家海军肩负着保卫这一切的艰巨任务。由于担心与训练有素的英国皇家海军直接交火,意大利海军的目标是只在对己方有利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就解释了意大利巡洋舰的关键性能特征,比如更快的航速和修改后的8英寸火炮,其射程比“郡”级巡洋舰更远,而如果敌人向它们逼近,它们就可以快速逃离。这些舰艇还拥有更多的防护措施,包括6英寸的装甲带和3英寸的甲板,因此,当这些拥有漂亮上层建筑的巡洋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出现时,它们收到了非常好的评价。但是德国驻意大利的海军代表私下里认为这些巡洋舰只“适合好天气”。[13]这些巡洋舰和墨索里尼的其他海军一样,很少进行射击训练,夜间训练更是没有过。

总的来说,这些事实都证明:各国的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参差不齐。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大型巡洋舰被逐一击沉。其中,“布吕歇尔号”(Blücher)在1940年4月入侵挪威时被奥斯陆沿海的挪威海岸炮和鱼雷炮击沉,其余的巡洋舰则在之后的时间里驻扎在挪威或德国本土水域,逐渐被英国皇家空军所消灭。换句话说,没有德国巡洋舰被其他巡洋舰或任何敌军舰艇摧毁。如上文所述,意大利巡洋舰在空间和心理上都受到了限制,许多巡洋舰在夜间与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中被击沉。日本和美国的巡洋舰在单独的交战中表现出色(日本人占上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4年混乱的莱特湾战役,但除此类情况之外,这种军舰并不太适合太平洋战争。由于没有护航路线需要抽调巡洋舰,美国的巡洋舰和老式战列舰一起,逐渐被用作登陆之前的炮击舰或美国航母的防空舰。似乎只有英国的重型巡洋舰和轻型巡洋舰完成了所有设想的角色,从协助主要的水面战斗(追击“施佩伯爵号”、追击“俾斯麦号”、追击“沙恩霍斯特号”、马塔潘角海战),到持续保护从直布罗陀航线到北极船队的贸易。这些重型巡洋舰的损失相应较大,包括“埃克塞特号”(Exeter)、“约克号”、“堪培拉号”、“多塞特郡号”和“康沃尔号”,而轻型巡洋舰的损失则更大。

在华盛顿海军会议十年后,武器谈判代表试图限制在武器装备或排水量上比轻型巡洋舰更小的军舰。代表们一致认为无关紧要的舰艇太多了,其数量可能成千上万,其中包括小型护卫舰、轻型护卫舰、巡逻艇、登陆艇、监视舰、扫雷舰和鱼雷艇等等,根本无法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表明,驱逐舰太重要了,太致命了,不能不考虑限制它们的数量、大小和打击能力。驱逐舰的角色最初是保护自己的战列舰免受敌人鱼雷艇的攻击,但其中较大的后来装备了自己的鱼雷来攻击水面战舰,前后有火炮作为标准武器,最后又配备了攻击U艇的深水炸弹。因此,到了1919年,驱逐舰已经成为一种小型的通用战斗舰,较大的驱逐舰(舰队驱逐舰)被赋予了很快的速度,以便能够跟上战列舰和航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驱逐舰的体积、功率和费用都将大幅增加,这预示了更新的快速战列舰和航母的出现。但是大多数海军参战时使用的驱逐舰的建造年代都较早。

《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对驱逐舰的限制表明了大国的不同立场。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对驱逐舰的总吨位有限制(法国和意大利拒绝加入)。而且,除了伦敦海军会议上的一些例外,驱逐舰的排水量被限制在1850吨以下,舰炮的口径被限制在5.1英寸以下,但这也只适用于三支最大的海军。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国家建造了几乎和轻型巡洋舰一样大的超级驱逐舰,这样的限制将被抛到一边,但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感觉到,其中一些驱逐舰变得过于庞大和强大。英国的驱逐舰比较低矮,而且排水量较小,例如著名的“部族”级约为1800吨,出色的美国“弗莱彻”级则约为2100吨,原因是英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设计师想要设计一种在各种海况中都能适航的军舰,这样就可以在最恶劣的海况中追击敌方战列舰。[14]德国那些装备有5.9英寸炮的驱逐舰看起来很威风,但是在北大西洋的水域中,它们很有可能会颠簸不定。[15]

如表格1所示,所有国家最终都拥有了相当多的驱逐舰,截至1939年,美国海军有215艘,英国皇家海军有179艘,日本有112艘,法国有59艘,意大利有61艘,德国有22艘——在埃里希·雷德尔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每个国家的海军部都在不停地抱怨驱逐舰的数量不够,考虑到对“舰队老黄牛”(the workhorses of the fleet)提出的所有要求,其抱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纳尔逊在另一个时代所说的那样,在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时,护卫舰的数量永远是不够的。

在狂热追求可以跟上战斗舰队并对敌方战列舰发起大规模鱼雷攻击的大型快速驱逐舰的过程中,各国大都忽视了建造可以用于护送商船和搜索敌方潜艇的较小、较慢的驱逐舰。后者被美国海军称为护航驱逐舰(destroyer escort),被英国皇家海军称为护卫舰(frigate)或小型护卫舰(sloop)。英国海军部再次成了一个例外,倾向于建造小型驱逐舰。不过,优先建造大型舰艇也有其合理性。由于建造一艘新型快速战列舰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而建造一艘重型巡洋舰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于1936年结束,各国终于能够以井喷之势建造军舰之后,将一个国家的资源(例如钢铁、电线、枪械厂和造船厂工人)投入包括舰队驱逐舰在内的更大项目上就显得更加合理了。较小的舰艇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出来,例如,英国海军部在1939年7月启动紧急战时建造项目时,开始订购几十艘,然后是数百艘著名的“花”级轻型护卫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一批“花”级轻型护卫舰就出海了。它们虽然装备不足,动力不足,却起到了关键的临时作用。[16]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潜艇的发展和有关政策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这是另一种破坏性的、令人担忧的武器,它会造成一种“不对称战争”,这种体积较小的装备可以摧毁一艘巨大的战列舰,是中型海军争夺海上交通线的理想工具,正如U艇在1917年所表明的那样。因此,毫不奇怪,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政府会欢迎完全废除潜艇——会上已经成功地迫使战败的德国放弃潜艇——但法国和意大利坚决拒绝接受限制潜艇数量的建议,这两个国家希望通过潜艇来弥补它们在大型战舰上的劣势。然而,在伦敦海军会议上,潜艇的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2000吨,火炮最大为5.1英寸,潜艇舰队的最大吨位限制首次出现。尽管如此,在和平年代,海军情报部门很难推测其他国家潜艇舰队的战斗力。许多国家的海军都少量地建造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型号的潜艇,就像在试验设计方案一样——根据《简氏战舰年鉴》(Jane’s Fighting Ships)的数据,意大利在1939年总共建造了104艘潜艇,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至少19种(!)型号,还有6种正在建造中。据报苏联有“大约130艘”潜艇,但没有人知道其具体细节。在德国的所有潜艇中,实际上有32艘是排水量300吨、航程很短的“沿海型”。到了1939年,海军少将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只有很少的VII型潜艇。法国海军拥有整整30艘令人印象深刻的“可畏”级潜艇,这种潜艇体积大、速度快、航程长,但功能不太确定——可能是用来侦察水面舰队的。日本拥有大量潜艇(59艘),但并不认为潜艇要去攻击商船。美国甚至拥有更多的潜艇(87艘),但事实证明,它们的鱼雷性能很差,甚至比德国的还要糟糕。似乎没有人知道日本23英寸“长枪”鱼雷[17]的非凡射程和威力,这种鱼雷也被装备在日本帝国海军的潜艇上。没有人知道,随着海军空中巡逻和海岸司令部空中力量的发展,潜艇在海面上的表现会如何。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英国皇家海军拥有最小的潜艇舰队(57艘),但实际上可能拥有最有用的一批潜艇。[18]

一想到海军历史上军舰的设计相对稳定和一致的那些漫长时期,比如整个18世纪,你就难免会对20世纪动荡不安的前40年的海军设计师产生一些同情。这个时代开始于英国皇家海军惊人的无畏舰的下水,巨大的排水量、全火炮武器装备、钢铁装甲和涡轮推进似乎使这些新型战列舰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海上力量的巅峰。因此,在这个时期,一国海军的相对实力总是根据拥有多少无畏舰和前无畏舰来衡量的,发展出“伊丽莎白女王”级这样的高级无畏舰是顺理成章的。就在费舍尔元帅卓越的战列舰设计脱颖而出的同时,大量体积小得多、建造成本更低但可能威胁主力舰安全的真正革命性装备也出现了,例如鱼雷、潜艇、水雷,以及后来的轰炸机,这确实是一个残酷的历史讽刺。[19]

此外,还有另一种潜在的变革性武器系统——航空母舰。第一架飞机在1903年才试飞成功,第一批用于海军任务的非常原始的航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才出现。那个阶段的航母还很小,远远低于1921—1922年实施的吨位限制。这些航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顶船,例如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Argus)航母和绘画9中美国的“兰利号”(Langley)航母。这种航母搭载的飞机有一个固定的起落架,可以在甲板上起降,这使它们完全不同于水上飞机供应舰的在水面起降的浮筒式水上飞机。此外,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飞机可以借助升降机存放在下甲板上。此时军方还没有为这种航母想好独立的用场,由于飞机可以用于远程侦察,因此航母被视为战斗舰队的辅助。

正如绘画9所示,“兰利号”航母是由一艘非常大的运煤船改建而来的,而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是由一艘小型远洋客轮改建而来的。因此,这些早期的航母看起来摇摇欲坠,显然只是试验品。一战结束后,美国航母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训练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海军飞行员,主要是侦察飞行员,虽然早期有一些投掷小型炸弹的练习。它们也被用作试验台,用于改进航母设计和解决阻拦索和弹射器的复杂问题。最早的弹射起飞是就在“兰利号”的甲板上进行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兰利号”加入了太平洋舰队,但被重新改造为飞机供应舰。当二战爆发时,它被美英荷澳司令部用来运送增援飞机。1942年2月,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它被高效的日本海军航空队的俯冲轰炸机发现并击沉。这个海军航空史上的先驱竟然会遭受如此的命运,这实在是一个残酷的讽刺。[20]

航空母舰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彻底改造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某些战列巡洋舰,使其具备可供飞机起降的更长甲板。根据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削减主力舰数量的要求,这些战列巡洋舰原本需要报废。英国皇家海军改造了“勇敢号”、“光荣号”(Glorious)和“暴怒号”(Furious),日本改造了“赤城号”,美国改造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

“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是两艘巨舰,长880英尺,航速能达到33节,航程高达1万英里,而且都保留了8英寸火炮! 雄心勃勃的美国政策制定者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战列巡洋舰,速度比任何海上战舰都快(也许除了“胡德号”之外),但它们最终成了那个时代的超级航母。它们可以搭载80多架飞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两艘航母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是在太平洋度过的,在战前的演习中,它们在提高美国海军空中作战的整体技术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它们幸运地不在珍珠港,并因此创造了历史。

这是早期航母战斗群概念的一个例子,它们的飞机联合起来将具有强大的打击力量,因此相当具有决定性。事实上,早在二战爆发之前的十年,这就已经成为美国和日本航母舰队的信条。航母在没有战列舰的情况下作战,从而自己成为打击力量,这种想法当然遭到了所有海军中更传统的海军将领的反对,虽然航母部队的规模正在稳步增长。[21]

由于日本海军即使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航母编队中,也保留了完全平顶的设计,直到1938年美国航母“约克城号”(Yorktown)和“企业号”(Enterprise)以及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Ark Royal)完工,航母的经典形态才出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一种全新的、完全改变游戏规则的大型船只出现了。在整个船型的进化史上,这是一个惊人的快速转变。

虽然只有一艘,但“皇家方舟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六艘“光辉”(Illustrious)级航母的原型,这些航母在战前就已经开始建造,但直到1940—1943年才完工。“皇家方舟号”不是一艘全装甲航母,但是它的飞行甲板用的是1英寸厚的钢板。这个飞行甲板构成了船体上部的强度部件,此外还有下部装甲甲板、紧贴船体关键部位的装甲带和针对水雷攻击的水下隔舱措施。英国航母的设计牺牲攻击性换取更强的防护性,其装甲板比日本和美国的航母多得多,但舰载机的数量相对较少:“皇家方舟号”只搭载了大约60架飞机,而美国的“约克城号”搭载了约90架飞机,“赤城号”搭载了66架飞机,此外还有备用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美国和日本海军都可以独立采购自己的飞机,而英国海军航空兵却不能。[22]

虽然那些更传统的军官对此不屑一顾,但在20世纪30年代末,各国政府和海军部都将航母及其打击能力视为具有威慑作用的重要战略棋子,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正如绘画11中马耳他大港的背景所暗示的那样,伦敦将这艘航母和其他航母部署在这里,是在传达一个信息,表明英帝国海上航道出现了新型的保卫者,这是对墨索里尼海军的警告。美国决定将相当一部分航母舰队从西海岸转移到珍珠港,也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但是,如果说航空母舰构成了新的威胁,那么也可以说它们和所有的水面战舰确实受到了陆基空中力量迅速发展的威胁。大约从1930年到1940年的十年间,所有飞机的发动机功率、速度、运载能力和航程都大大增加了,包括现代双发和四发轰炸机。因此,虽然日本、美国和英国的新航母的打击能力和范围确实大大提高了,但飞机(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到后来的先进的B-17轰炸机)对整个海军的威胁也大大增加了,这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因素,其结果是削弱了更强大的海军力量的优势。因此,即使1939年英法联合水面舰队在欧洲水域对可能的敌人有极大优势,但如果敌方距离海岸100英里以上的陆基空中力量可以威胁到舰队的安全和海上战斗力,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谁能真正控制地中海或北海呢?如果大量的日本陆基航空队威胁到盟军对菲律宾、香港和新加坡的海上控制,这对太平洋和东南亚意味着什么呢?海军的力量还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