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引导
“我们到北平的时候。正是顾颉刚名气最大的时候。他在多处任职,每天往返于城里城外。我记得,在北平的教授中,只有他有私家汽车。
“我还享受过他的汽车。当时颉刚的父亲在杭州任县官,到北平来看他,颉刚安排他的父亲到北平名胜古迹游览,我在上学,请了假陪他。颐和园、玉泉山等地都去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处种满松树的地方,林木深处有一所玉石砌成的房子,很静寂。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以后再也没有去过……”顾诵芬在自传里回忆道。
按家族辈分讲,顾颉刚是顾诵芬的族兄,却比顾廷龙大11岁。他的住宅位于北京海淀区成府路蒋家胡同3号院。顾家到北平后就住在这里。
在北平,顾诵芬开启了燕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学习生活。
在燕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生活,是顾诵芬人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光。在那里,他留下了许多天真无邪的童年趣事。
“燕京的教育跟苏州不一样,学校是正规学校,同学也多,一起玩。那时候经常出去钓鱼,就在未名湖。
“钓鱼,就在岸边上站着,看石头缝,那时候他们叫爬拉虎,那鱼就趴在那石头上,扁的,不是在水里游的。鱼钩不是买的,都是自己做的;拿别针弯一下,上了鱼饵以后很快就钩起来,一般一个下午能钓起来两三条。还有就是跟同学上别人家里串门。
“那时候,燕京附小在燕京大学校园里头,现在没有了,原来的房子都看不见了。那是土房子,一排大概有六间,四间是教室,两间是老师的休息室。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湖,可能当时已经叫未名湖,我们也不知道,常在湖边玩。附近有水塔,从水塔那里上个坡后,不远就到我们学校了。学校建设很差,只铺好了一个小足球场,我就在那儿学会了踢小皮球。另外就是学骑自行车。当时有好几个同学都有小自行车,有一回他们把自行车后架子支起来,让我在上面骑,好像挺安全,没事。谁知道骑着骑着后面那个支架翘起来了,那自行车就向前走了。我学自行车没摔过,就这么学会了。学会以后就老想骑……”
顾诵芬与哥哥顾诵诗在蒋家胡同3号院
小学岁月的回忆,让顾诵芬感到附小生活的温暖、同学情谊的纯真。
尽管顾诵芬此时刚到北平不久,性格也有些内向,但并不妨碍他结交一些好朋友。其中,联系最多、交往时间最长的,就是后来成为美国航空复合材料专家的蔡为伦。
在小学二年级时,顾诵芬受哥哥顾诵诗的影响,开始接触航模。
顾诵诗出生于1923年,比顾诵芬大7岁。1935年跟随父母来到北平后,顾诵诗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堂(崇德中学,今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这所中学在当时的北平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学校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对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工程技术相关的知识教育看得很重,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如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小时候都在这里上过学。
在顾诵芬读小学以后,兄弟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顾诵诗在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时,叫弟弟诵芬看看学校出的复习题,自己背诵答案;如果有错误,让弟弟马上给予纠正。哥哥相信刚上小学的弟弟能看懂初中课本上的答案。弟弟呢,对哥哥的记忆力也非常钦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39年9月26日,顾诵诗因病去世,一家人万分悲痛。
后来,顾诵芬在回忆哥哥对自己的关爱时,动情地说:
“哥哥上学在城里,回来的时候总想着给我带点什么玩具。那个时候北平有意思的是赛马的玩具,一个木制长盒,上面有布,上弦的,那布能动,如果安装不好,几匹马不能一起走,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他大概是节约了饭钱给我买这个东西。我们兄弟之间感情很深。”
当时,学校里教学生用硬一点的纸板做滑翔机,用橡皮筋弹射。诵诗把在学校里做好的滑翔机拿回家里,在蔚秀园内空旷处为弟弟放飞。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年幼的弟弟,顾诵芬以极大的兴趣与哥哥一起制作,一起到园里放飞。可以说,就是从哥哥这里,顾诵芬萌生了对航空的热爱并受到启蒙。
哥哥对他的影响是无形而又深远的。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顾诵芬对飞模、船模情有独钟。
有同学专门提起,顾诵芬与航空事业的不解之缘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哥哥顾诵诗。
“哥哥顾诵诗在崇德学校读书,每当回家时,他总会将在学校接触到的航模带给弟弟诵芬。一来二去,顾诵芬对航模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顾诵诗也喜欢理科,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因为学校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陪母亲,他就自己动手给母亲做了一个矿石收音机,让母亲闲着的时候戴着耳机听听歌曲,为此母亲感到非常欣慰。
而这一切,对弟弟顾诵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