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荷兰:商人治国的局限性》:荷兰崛起的三大根脉
今天的荷兰面积虽小,人口却多,而且非常富裕——人均GDP高达5.87万美元(2021年),是典型的高度发达国家。
荷兰经济的支柱产业,如食品加工、化学工业[1],以及机械制造,都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制造业,其光刻机企业更是堪称独步全球。
荷兰社会福利良好,人均寿命高达83.3岁。此外,荷兰男性平均身高超过1.8米,女性平均身高超过1.7米。
荷兰的社会风气极其开放,过去几百年来,在欧洲这么多的国家中,也算是非常领先的。
如此富足又开放的荷兰,理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小日子”的理想场所。通常,富有之地的人群战斗力普遍不强悍;然而就是这样的荷兰,曾经也是地球村一霸、欧洲列强之一——纵横海洋百余年,扮演“海上马车夫”的角色,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荷兰帝国的兴衰,诠释了一个掌握了财富密码的群体的命运沉浮。
多重因素决定着荷兰的历史走向和现实生态。
首先是地缘。荷兰地处英、法、德之间,在欧洲属于低地国家。所谓低地,就是大河入海口。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和法国的工业群主要沿莱茵河分布,而荷兰正好位于莱茵河的入海处。如果对应中国,那么荷兰的位置就相当于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这也是现代荷兰得以如此富裕的原因之一。而且从16世纪到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直是欧洲重要的港口之一。
当然,按照历史的进程,大河入海口之地也并非历来富有,不论是荷兰还是上海,早期在历史上的存在感都不强。在罗马帝国时代,荷兰所在的莱茵河下游低地地区既曾属于高卢行省,也曾属于日耳曼行省。
放眼整个中世纪,由于欧洲王室之间不停地通婚,荷兰一带也常属于不同王室。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之时,荷兰——那时还叫尼德兰——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西班牙统一之后,伊莎贝拉女王的女儿胡安娜和腓力一世联姻,荷兰又随腓力一世(尼德兰领主)并入西班牙版图。
并入西班牙之后,荷兰很快成为西班牙帝国的命门。荷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伊莎贝拉女王时期的西班牙帝国因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成了和葡萄牙帝国并驾齐驱的海洋帝国,而荷兰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和海洋帝国乃是天作之合。
前文说过,伊比利亚半岛东临地中海、西面大西洋,而大航海探险的重点正是大西洋。伊比利亚半岛所面临大西洋的海岸线主要属于葡萄牙帝国,里斯本则一直是那个时代的航海中心。西班牙帝国崛起之后,其临大西洋的海岸线便一直沿着欧洲大陆向北延伸。
腓力一世把位于莱茵河下游的低地国家纳入了西班牙版图,相当于给西班牙帝国插上了一双翅膀。但其实腓力一世统治西班牙的时间非常短,帝国的政权很快被其子查理五世继承。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发殖民地贸易,促进了荷兰的腾飞。
查理五世对低地国家荷兰(尼德兰)非常有感情——他出生于低地国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查理五世的父亲腓力一世死后,他便继承了低地国家的统治权。
其实在查理五世心中,荷兰才是他的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名为“故乡”的特殊的地方,那里承载了他们诸多童年的记忆,查理五世也不例外。荷兰寄托着查理五世发自内心的故乡情怀,因此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发展家乡。因此,当他主宰了西班牙帝国之后,便对家乡投入了许多资源。
早在1548年,查理五世便依靠皮萨罗等殖民者基本完成了对美洲的血腥征服。荷兰精英趁此机会,向查理五世递交了一份请愿书。与其说这是请愿书,不如说是一份对家乡开发的战略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围海造田,发展航海相关产业;二是建立贸易中心,使其为整个帝国体系服务。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荷兰就是一直沿着这份请愿书中的战略规划建设的。只不过在这些规划之外,一种崭新的产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金融服务业。
在西班牙帝国的加持下,荷兰(尼德兰)很快成为西欧的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南方的安特卫普[2],更是成了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北部的阿姆斯特丹则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只有巴掌大的一点地方,却拥有了300万人口——要知道,就连当时的葡萄牙帝国也没有这么多人口。最关键的是,当时荷兰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市——也就是说,荷兰已经基本实现了城市化,这非常了不得。要知道,就算是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没能完全实现城市化。
由于地理位置狭小且没有平原,生活在荷兰的人们的生存空间非常拥挤,大家必须通过手工业以及贸易来讨生活。他们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再将它们加工成成品出口,产品远销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苏格兰、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等。而后,荷兰人又从海外运回许多货物和商品,尤其是小麦和其他谷物。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荷兰最厉害的产业是造船业,甚至可以说是造船业的天堂。荷兰的造船产业链齐全,不仅水平高,而且成本低,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
别的国家国民的主要群体是农民或牧民,荷兰的主要国民群体则是商人、各领域手艺人、船长、海员、造船工人,以及产业相关人员。正是这些人推动了荷兰的生产力与贸易发展。
强大的工商业催生了早期的金融服务业。商人群体自古便龙蛇混杂,既有勤勤恳恳开展生产贸易的企业家,利用金融服务扩大生产与贸易;也有无利不起早的投机分子,利用金融服务业不断套利。反过来,金融服务业再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繁荣富足的荷兰不仅成了西班牙帝国的钱袋子,更成为西班牙“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在当时,西班牙帝国财政收入的一半都来自荷兰。
围海造田、贸易中心与金融服务成为近代荷兰帝国崛起的三大根脉,同时也是导致西班牙帝国衰落的重要推手。
荷兰的经济发展引发了其阶级属性的变化,阶级属性的变化则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资本主义已经在荷兰萌芽。
新兴资产阶级是一个非常凶猛的群体。对于下层的农民、渔民、牧民阶层,他们要开拓市场;对于上层的权贵阶层,他们需要争取其支持。对于传统世界的方方面面,资产阶级都有着颠覆性的诉求。
由于繁荣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需要自由度,而天主教提供不了这样的自由,所以日渐繁荣的荷兰逐渐与传统天主教离心,转而心向新教。这无异于触碰了西班牙帝国的逆鳞,因为西班牙帝国完全无法容忍天主教以外的意识形态。
查理五世本人就是天主教坚定的捍卫者,他固然心系家乡,但故乡荷兰于他而言,也仅仅是西班牙帝国的钱袋子而已。一旦他发现“钱袋子”的意识形态与自己不一致,便果断地选择镇压。
对抗的种子已经埋下,接下来就是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注释
[1]化学工业方面,主要是在医药领域。
[2]现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居民主要说荷兰语,在大航海时代是葡萄牙帝国的香料倾销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