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27 18:56:04
封面
版权页
前言
第一章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概述
1.1 政府融资相关理论和融资渠道
1.1.1 公共产品理论
1.1.2 公债理论
1.1.3 政府融资渠道
1.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模式
1.2.1 融资平台的定义
1.2.2 融资平台的类型
1.2.3 运作模式
1.2.4 案例分析
第二章 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背景和历程
2.1 制度背景
2.1.1 分税制改革
2.1.2 转移支付制度
2.1.3 经济增长目标
2.1.4 土地的财富效应
2.2 发展历程
2.2.1 萌芽阶段 (1978—1994年)
2.2.2 推广阶段 (1994—2008年)
2.2.3 增长阶段 (2008—2010年)
2.2.4 规范阶段 (2010—2013年)
2.2.5 治理阶段 (2014年至今)
2.3 市场影响
2.3.1 正向作用
2.3.2 不足之处
2.3.3 潜在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投债概况
3.1 城投债规模和风险
3.1.1 发行规模
3.1.2 偿债风险
3.2 理论分析
3.2.1 财政分权
3.2.2 预算软约束
3.2.3 委托代理
3.2.4 官员晋升
3.2.5 政府担保
3.3 信用风险评估思路
3.3.1 潜在影响因素
3.3.2 研究思路
第四章 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初步评估
4.1 理论分析
4.2 相关文献
4.2.1 国外市场相关文献
4.2.2 国内市场相关文献
4.3 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4.3.1 模型设计
4.3.2 数据说明
4.4 财务信息对城投债定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财务信息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影响
4.4.2 异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部担保与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
5.2 制度背景
5.2.1 外部担保方式
5.2.2 融资平台增信方式演变
5.2.3 研究假设
5.3 数据说明
5.4 实证分析
5.4.1 外部担保对发行评级的影响
5.4.2 外部担保对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显性担保与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背景
6.2.1 政府显性担保的表现形式
6.2.2 政府显性担保的案例分析
6.3 数据说明
6.4 实证分析
6.4.1 政府显性担保的表现
6.4.2 政府显性担保对城投债定价的影响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潜在风险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隐性担保与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
7.2 研究背景
7.2.1 政府隐性担保带来的风险
7.2.2 隐性担保预期的形成机制
7.2.3 假说提出
7.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1 数据来源
7.3.2 模型设定
7.3.3 变量说明
7.4 隐性担保预期的测度与分布
7.4.1 隐性担保预期的估计
7.4.2 隐性担保预期的分布特征
7.5 债务置换计划的政策效果
7.6 隐性担保预期的形成机制分析
7.6.1 隐性担保预期的影响因素
7.6.2 稳健性检验
7.6.3 隐性担保预期的形成机制总结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建议
8.1 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总结
8.2 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化解建议